尔雅通识课‘心理行为与文化’课堂重点笔记

#初级集团与次级集团差异 初级 次级

无明确目标 目标和明确的职能 规范章程一般不明确 明确的规范章程 家长 推选的领导体系 学院或婚缘 某种后天的资格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差异 原发 投射 直接 间接 全面 部分 深入 较不深入

#器物造物构成单位是元素,是物,社会造物构成元素是人

次级集团的缔结原理与发展

#主要次级集团:许氏的假设

在多种次级集团中,比有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他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 这种主要次级集团的性质、构造特点以及地接这种集团的性质、 #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

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种集团 必须在历史上有较长的连续性 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种集团地接的原则能够结实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 能够与社会亲属关系的特点相联系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次级集团是宗族,缔结原理是亲属原理

美国的是社团(自由结社),地界远离是契约原理 印度教社会 种姓 阶序原理 日本 家元 “缘-约”原理

中国宗族的概念与特点

#宗族((同宗,指有共同的祖先的人;族,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中有互动的一群人成为族) #同族者必定同宗,同宗者未必同族 #中国宗族的特点

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族规) 有关于成员的详细记录(族谱)

有共同的祭祖仪式和祭祀场所(墓地祠堂)、共同财产(族田、义庄) 领导职能和领导资格 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性 #联宗:

两家联宗后由互帮互助的义务 需要举行仪式

联宗后能提升集团在社区中的地位 #正规族谱记载的内容包括 宗族的出席和迁移 祖产和族规 成员名字、辈分

#宗族集体为个人提供的保障包括 宗教方面的保障 经济方面的保障

社会性保障

中国宗族的连带感与变迁

# 中国的宗族集团发生变化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 #中国宗族的变化包括:

A、1949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B、农业合作化组织冲淡了宗族组织的作用 C、阶级意识削弱了宗族的连带感

#中国宗族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制度形式,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

大门大户是一种较大的宗族力量的表现 农村选举过程中,宗族连带非常明显

#连带感是宗族中个人向上奋斗的重要心理动力 连带感是一种对荣誉和责任的分担 宗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离开宗族集团的人,都有一种回归宗族集团的倾向 宗族的连带感反映在荣誉共享,责罚共担上

宗族在现代社会状态及影响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特点包括 A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分圈子交往 B、强调亲情 --拟亲属化倾向性 C关系”与“人情”相互依赖 D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 E强调直接接触而非条文化规则

#A亲属连带原理的差序性决定了“分圈子”

B、“亲人圈”中人与人无需相互依赖

C、伦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分成若干圈子 D、“亲人圈”中人的亲密程度由里向外逐渐递减

#亲属原则的特点

A、自动性 B、血缘或拟血缘性 C、差序性

#A主要次级集团的缔结原理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B、中国历史上非亲属自然性团体缺乏活力 C、“桃园结义”体现的是拟亲属集团 #政党是一种契约性的次级集团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社会交往具有零距离化倾向,这种交往关系的极致表现是不分彼此 #关于关系

关系可以推动人际关系 、关系可以建立和维护有利网络 、关系可以相互得利 #大信不约”体现了中国社会中的交往模式不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

#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相互信赖,理想的关系是\不分你我\是一种不相互信赖就不能合作的模式

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利弊

# 中国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和帮助时,都要考虑还报 #衔环结草体现了“报恩”思想

#中国人身上有沉重的人情负担 、中国人有强烈的义务感 、人情负担过重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关系网

#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弊端在于过于重视人情,导致回报人情的负担很重

美国次级集团的缔结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是托克维尔 #美国社会“自由结社”的特点 自愿性(自发的、非自发或半自发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