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3、名词解释
干洁大气 ;气象要素 xx 一、名词解释
1.辐射 2.辐射通量密度 3.基尔霍夫定律 4.黑体/灰体 5.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6.维恩位移定律 二、填空
1. 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波长范围分别为3-120 μm和0.15-4 μm 。太阳辐射中99%为 短波 辐射。 2.光合有效辐射(PAR)约占太阳总辐射的 50 %,PAR的波长范围是 0.38-0.71μm ,其中光合作用最强和次强的波长分别是0.6-0.7 μm 和 0.4-0.5 μm 。 三、判断
1.在相同能量下,波长越长的光实际所含光量子个数越多。( √ )
2.某物体对长波辐射反射率高,则它对短波辐射的发射率就高。 ( X ) 第二章、辐射
一、名词解释:30分
1、太阳常数、大气质量数、太阳高度角 2、地球辐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
二、计算题: 40分
1、如果把0.48μm 作为太阳黑体辐射的发射峰值,求太阳发射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多少W/m2 ?如把0.72μm 作为太阳黑体辐射的平均波长,求太阳发射的光量子通量密度是多少Ei/(m2.s) ?
? 解: 由λmax=2897/T得:T=2897/ λmax=2897/0.48=6035.42(K) ? ? ? ?
????4=1 × 5.67×10-8 × 6035.424=7.52 ×107 (W/m2)
已知
?解:一个光量子携带的能量e=hc/ λ=6.63 ×10
10
?6?34
×3 ×10/(0.72 ×
8)=2.76 ×10
?19
(J)
23? ?
一个爱因斯坦值Ei=NAe=6.02 ×10
×2.76 ×10
?19
=1.66 ×105(J)
光量子通量密度=E/Ei=(7.52 ×107)/(1.66 ×105)=4.53 ×102 (Ei/(m2 .s))= 4.53 ×108 ( μ Ei/(m2 .s))
2、某物体温度为20℃,发射率为0.93,同时物体受到辐射通量密度为320w/m2的大气长波辐照,用红外测温仪测此物体的温度时,误把它的发射率当作1.0处理,问红外测温仪测得的此物温度是多少?与此物实际温度相比,是偏低还是偏高? ? 解: 物体实际发射的辐射通量密度 ?
E实= εδT4 =0.93 × 5.67×10
?8 × (273+20)=388.6 (W/m2)
4? 物体反射到达它表面的大气长波辐射通量密度 ? E反= rE =(1-0.93) × 320=22.4 (W/m2) ? 红外测温仪测得的辐射通量密度
? E测= E实+ E反=411 (W/m2)
? 由E测= ε测δT测4 = 5.67×10-8 ×T4=411 (W/m2) ? 得T测=291.8(K)=291.8-273=18.8 (℃) ? ΔT=T测- T实=18.8-20=-1.2( ℃ )
? 答:红外测温仪测得物体温度为18.8 ℃ ,比实际物体温度低,低1.2 ℃。 ?
三、简答题:30分
1.提高大田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如何提高大田作物光能利用率?)
充分利用生长季;选育高光效的作物品种;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叶片光和效率;加强田间管理,改善作物群体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温度 一、名词解释:
绝热变化 干绝热变化 湿绝热变化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气温直减率 逆温 大气稳定度 热容量 导热率 导温率 农业界限温度 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
二、填空题;
1、大气减弱太阳辐射的方式有( 吸收 )、( 反射 )、( 散射 )、
2、当γ=γd时,对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中性的);对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 不稳定的 )。
3、当γ=γm时,对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 中性的 );对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 稳定的 )。
4、当(γ〉γd)时的气层是绝对不稳定的;当(γm 〈γ〈γd)时,气层为条件性不稳定。
5、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的绝热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 ):常用(γd )表示,其值为(1°C/100m )。
6、饱和湿空气团的绝热变化称为(湿绝热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常用(γm )表示,其值平均为(0.5°C/100m)。
7、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纬度)、(季节)、(地形 )、(下垫面性质 )、( 天气状况)。
8、一天中,太阳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 12时左右 ),空气温度的最大值出现在( 14时左右 )。
9、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为( 日射型 )、( 辐射型 )、( 过渡型 )。
10、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最低温度 )、(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
?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 1、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为(b )(c )(d )( )。 a、吸收型 b、日射型 c、 辐射型 d、 过渡型
2、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值是(a )(b )(c )(d )。 a、0℃; b、15℃ ; c10℃; d、5℃;
3、五基点温度指标包括:( a)(b )(d )( )等。
a、最适温度;b、最低温度;c、最高致死温度;d、最高温度;
四、改错(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γd表示实际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γ
2、在北半球,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2月。海洋上 3、在北半球,海洋上的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内陆地区
4、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5、晴天时,一天中土壤表面的最高温度出现12点 13点
五、判断题:(正确 √,错误×)
1、γ表示实际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2、γm 、γd 是指饱和湿气团和干气团或未饱和的湿气团升降过程中,气团本身的温度绝热变化率。×
3、气温年较差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4、气温年较差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5、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
6、大气环流是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之一。×年较差
7、0℃以上持续日期为农耕期。× 日平均温度稳定在 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 8、5℃以上持续日期称为生长期或生长季。√
六、简答题:
什么是γ、γd、γm?它们有什么区别? γ表示实际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γm 、γd 是指饱和湿气团和干气团或未饱和的湿气团升降过程中,气团本身的温度绝热变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