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与抑制——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实用理性

开创与抑制——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实用理性

摘 要:注重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范围确定,技术活动的经验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承等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它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未能迈进现代之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对中国古代科技活动中的实用理性原则进行分析与批判,对于我们建设现代科技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用理性;科技文化;工匠传统

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是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中国的古人以追求实用为目的,在公元16世纪前,创立了辉煌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围绕农业生产,在农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建筑学等诸方面领先西方世界。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当黄河长江已经哺育出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中徘徊。\实用性原则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明强盛繁荣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技术创造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能出现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精准微妙的天文历法、精妙至极的算学著作、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宫殿建筑等等无不显现着古代中国人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是实用理性原则发挥引导性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科技中的实用理性是指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手段、评价体系围绕着生产生活中面临着的实际问题展开,是有实用对象的倾向技

术应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经世致用,科技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重人生,讲实用,宣扬\崇德利用\。研究各种事物是为了致用,为了提高道德。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归纳不是古代科技活动的目的。

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实际生产生活无关的抽象问题。实用理性的存在是从思维到行为的全程延续,“它以儒家思想构成了一种性格——思想模式,使中国民族获得和承继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妄想,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

一、实用理性对古代科学研究内容具有确定性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对自然奥秘作追根寻底的探索,而是为了满足国计民生的实用需要。农学、天学、算学、医学诸学科之所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因为这些学科与生产生活和国家事务关系密切。社会发展对哪方面有了解的需求,科学家们就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实用理性指引研究活动的方向,确定其内容与范围。抽象和思辨不为人们的科技活动所看重。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根据科技活动对具体社会生活能够具有改善和贡献作用来确定的。

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古代天文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它的实用目的十分明确:一是为了观星占卜,通过观测天象变化判断国运人事的吉凶;二是为了\观象授时\,即通过历法的制定,引导农业经济顺应气候、天象、物候的周期性变化。显然, 对

天文历法的研究被赋予了满足政治和经济实际需要的双重功能。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也带有很强的实用目的。传统数学的奠基之作《九章算术》分列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章, 共收集246 个应用问题的解法, 它们基本上是从生产和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如方田章讲平面形求面积法,粟米章讲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衰分章讲分配比例的算法,均输章讲合理运输和均匀负担的计算法等。《九章算术》对后世历代数学家影响深远。数形结合,数学算术化成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突出特点。古代数学家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难题,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物质财富的创造。

古代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农业社会的稳固性维系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同时也制约着其发展。古代科技活动求用的基本特征为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所需要,不断将各种科技成果应用在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从先秦时期开始,各种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设施的兴建就是古代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秦国的郑国渠、都江堰,汉代的白渠和灵渠、隋代的大运河以及历朝历代各地的各种水利设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科技活动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生产是产生实际需要的主要场所。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为目标,在科学活动领域内,形成了科技活动的具体内容。古代社会的科技活动中,实用理性不仅是一种目标,而且也是规范,它在\体\和\用\的关系中十分稳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