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信访工作职能定位的思考解析

对新形势下信访工作职能定位的思考 艾进德 吴才

我国的信访制度是符合政治文化传统和国民政治心理的制度安排, 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 化底蕴,蕴涵着民本主义、和谐主义、德治主义的价值诉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坚定不移依靠群众, 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 拓宽社情民意渠道, 加强 和改进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新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信访工作作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准确把握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职能定位, 又是做好 信访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根据对较长时间信访工作实践的认知和思考, 笔者对新形势下信 访工作的职能定位有以下浅见:

一、信访工作是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对公民实行补充性行政救济的重要途径。 做好信访工作, 积极地引导人民群众参政议政, 将公民分散的利益表达进行有效的利益整合, 以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 以维护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 信访领域发 现公民权益受到漠视、 折损或者伤害的问题, 通过信访协调、 信访督查等措施积极地加以救 治, 以实现及时有效的行政救济, 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解决信访合理诉求的同 时,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群众树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引导群众知法、守 法,依法信访,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形成。

二、信访工作的终极价值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 果。 做好信访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上, 通过促进政策调整和政策完 善, 使得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均衡, 使得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更加倾向 于社会弱势群体,以实现社会的实质正义;通过畅通信访渠道、拓宽民意上达途径、完善信 访工作流程、 规范信访诉求行为、 塑造信访法治秩序, 将民众的利益表达引入理性化的渠道, 不仅能够对行政权力的运行加以制约

和规范, 防止其不适当地侵害信访人的私利以及向私利 受到实际侵害的信访人提供救济渠道, 从而实现法律的程序正义。 由此可见, 卓有成效的信 访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形成。

三、信访工作过程是积聚社会诚信资本的过程,是弘扬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过程。信访 工作者通过简便易行的矛盾化解机制, 第一时间的信访诉求回应, 严谨负责的信访办理时效, 积极地解决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有利于弥补目前公民信任的缺失、填补公民信任的真空, 有利于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疏离与隔阂感, 有利于推进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 有利于整个 社会诚信体系的形成;信访工作是“春风化雨”工程,通过深入细致地做信访人的思想政治 工作,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解决其实际困难, 让他们感觉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为 社会积累“团结友爱”资本。由此可见, 信访工作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友爱的 良好氛围。

四、信访工作是激发社会活力的社会工作,是推进国家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充满活力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志。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最广泛、 最充分地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 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通过信访工作解决信访人的合理诉求, 解决信访人的后顾 之忧, 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理顺了群众的思想情绪, 就能够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 和政府的周围,就可以调动他们参与“四个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做 好信访工作, 畅通群众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渠道, 汇集群众创造性的建议和意见供党和政府决 策,使群众的智慧进入决策过程,必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然推进国家各项制度 的变迁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信访工作是公共权威进行社会整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创造社会秩序的重要制度 安排。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着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化、 统筹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增大的挑战, 更应该正确处理利益冲突,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确保广 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信访工作在化解社会利益矛盾、 维护社会政 治稳定创造和谐社会秩序、 实行有效社会

整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通过做好信访工作, 引 导群众以理性、 合法、有序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积极疏导信访群众情绪,有效化解社会利益 冲突, 推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干群关系的融洽、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调以及公共权力与 公民权利良性互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