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以下邮政监管考试行测真题

省级以下邮政监管考试行测真题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 题,参考时限30 分钟)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民众高度关注个税改革,缘于个税关系到每个纳税人的钱袋子,但从更大的视野看,个税只是财税机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总体而言,由于个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只有6%左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仅通过个税改革来实现较为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难度很大。从这个角度说,个税起征点调高,只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B.个税改革与纳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C.实现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难度很大 D.需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机制改革的力度

2.我国的核雕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中期就有了文字记载。明代魏学洢的美文《核舟记》更是脍炙人口。明清时期,核雕工艺发展到了顶峰,核雕作品广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核雕渐渐得到保护,涌现了一大批核雕名家,核雕技艺有了新的发展,核雕的市场行情一路看涨。目前,苏州光福核雕,潍坊核雕,广州榄雕、阎良核雕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被加以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奇葩。以下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核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B.《核舟记》是记载核雕最早的文章 C.明清时期核雕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D.核雕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3.我国专家发现了遏蓝菜和一种蕨类植物对锌有较强的吸攻能力,将这类“超级植物”

种植在相应的重金属污染区,如铜锌矿的周边,就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我国现已找到十多种能消除镉的“超级植物”,只要把它们种在轻度污染的土壤里,一年左右就能把镉含量控制在标准范面内。这段文字所支持的观点是: A.重金属污染治理越来越受到土壤科学研究者的关注

B.“超级植物”能减少重金属污染,有助于回收并利用重金属资源 C.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成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 D.利用植物的某种特性能有效缓解土壤重金属污染

4.为了对抗通货膨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纷纷被迫选择升息,以降低经济热度。发达自家恰恰相反,由于经济复苏乏力,利率政策近零也没有刺激作用,最后只能选择扩大所谓的量化宽松规模——由央行购买政府债券。但是,即使是这样,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和企业贷款数字仍然排徊在低位——说明没有人敢借钱,利率再低也没有人借。贷款没有人要,说明实体经济很冷,于是只能指望汇率再低一点,以取得相对竞争优势。于是汇率之争就愈演愈烈。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A.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当适当下调利率 B.发达国家需要警惕经济过热的不利影响

C.发达国家降低汇率是不得已的选择 D.合理利用利率杠杆有助于实体经济复苏

5.汉代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今文和古文之争, 。在秦代,社会所通行的仍然是书写较为简易的隶书。从发掘的秦代简牍来香,当时用于书写朝廷律今的字体就是隶书,这种情况到汉代依然没有改变。在西汉初期,使用这中隶书整理写定的古代儒学文化典籍被称为今文经。汉武帝时期,鲁贡王拆毁孔子故宅,在墙壁中发现一批用先秦古文字体写定的古籍,并将其献给朝廷,被称为古文经。由于这批古文经和当时通行的今文经在字体和文字内容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加以传播就会严重影响今文经师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受到今文经师们的强烈抵触。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

一句是:

A.这种争端最初始于秦代

B.背后影射了文字字体的演化与变革

C.与之相联系的是儒家经学的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之争 D.这是一个涉及儒家经典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

6.除了环境、饮食因素外。压力、苦闷,疲劳,失眠等精神因素也可导致湿疹的产生。当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产生极大的不自信时,人们会明显地感到生活的压力,大脑就会处于严重的焦虑之中。此时,神经时刻处于紧张之中,沉重的压力大大降低了身体的免疫力,疮疹病毒就会趁机攻陷人们健康的“城堡”。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遗传,或者饮食、环境因素引起的湿疹,大部分的湿疹都是压力惹的祸。 这段文字接下来可能介绍的是:

A.湿疹的危害性 B.治疗湿疹的新方法 C.如何缓解压力以预防湿疹 D.如何减轻焦虑以提高免疫力 7.网络媒体崛起后,受众角色不再单纯,甚至更为挑剔,一方面成了具有利益诉求与问政能力的公众,另一方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者。新闻应努力适应这一时代特点.改变传统的受众与传播观念,以文风改进为突破口,改革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契合受众的收视需求,提高与受众话语体系的弥合度,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网络媒体对新闻的文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文风是影响新闻传播范围的重要因素

C.新闻报道应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引导力 D.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应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

8.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和中国经典文本里的花木兰一样吗?如果没有对比分析,就会造成一种印象:两个形象是一样的。传统观念认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