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两个增长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带动能力强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海洋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促进规划主体区和联动区制造业互动发展,以产业为链条,以合作为基础,引导海洋、涉海、临港及相关产业由海向陆、由东向西延伸,促进全省东中西制造业协同发展,带动全省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黄河三角洲制造业聚集带。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09?3027号),依托滨州、东营、潍坊北部、莱州4大临港产业区,建设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特色制造业聚集带,发展壮大县区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项目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格局,把园区建设作为现代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产业发展增长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中小船舶、通用飞机及零部件、新能源等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石化、纺织、造纸等优势产业。东营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和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滨州临港产业区,建设石油化工、盐化工、船舶制造、

清洁能源、生物制药、通用飞机及零部件等产业聚集区。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打造船舶发动机、盐化石化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海洋化工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莱州临港产业区,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育种等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区域内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

3.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三市为依托,按照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高端产业加快聚集,形成发展新优势。优先发展计算机及通信、信息家电、数字化装备、集成电路与软件、平板显示、光电子与太阳能光伏、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优势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特种金属材料及制品、中高档汽车及配套产品、新能源、重大新药创制及技术装备等12大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做强做大交通运输装备、数控机床、专用设备、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5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大培植力度,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加快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保健制品等3大高端海洋产业,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大力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6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提高装备水平,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国

际知名品牌。到2015年,高端制造业成为胶东半岛工业的主体产业,制造业节能减排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省会城市群制造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济南省会城市核心作用,加强淄博、聊城、泰安、莱芜、德州等市的合作联动,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促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和素质提升。依托骨干企业,扩大品牌优势,把济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信息装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精品板材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淄博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陶瓷、泵类、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聊城建成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及深加工、能源、造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基地。泰安建成全国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莱芜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和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德州建成全国重要的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基地、纺织基地、中央空调和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等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区域内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显著提升和优化,特色优势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

5.鲁南制造业聚集带。在贯穿鲁南经济带东西的大通道两侧,形成集中布局、集聚发展的制造业产业带。依托日照、临沂为主体的临港经济区,济宁、枣庄为主体的运河经济区,

菏泽为主体的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建设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化工、精品钢铁、优质建材、机械制造、新能源装备等6大制造业基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粮食、花生大豆油料、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绿茶等精深加工。煤化工,发挥煤炭、水资源相对丰富及技术领先优势,围绕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完善产业配套,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促进煤化工产业集聚,以煤气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碳一化工、煤基烯烃与新型合成材料三大产业链。精品钢铁,整合现有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省内钢铁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优质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优质特种玻璃及深加工产品、优质建筑卫生陶瓷以及新型建材。机械制造,以工程机械、加工机械、汽车发动机及零配件、造船等为重点,推进关键技术创新,着力提高行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新能源装备,加快壮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业规模。到2015年,区域内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规模占全省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全省制造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四个一工

程”(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打造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标准),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健全完善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区域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联盟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推动我省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大科技投入,探索适合市场规律的科技投入运行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3万项,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300项,完成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500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引进,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素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人才支撑。

(二)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十二五”期间,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优化投资结构,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