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24.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25.儒家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树立君主权威,托命于君主,从而形成“民本——尊君”的基本框架。但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发展为“民本——限君”的基本模式。这表明( ) A.实质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民主启蒙思想的形成 C.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 D.对君主制进行了否定

26.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27.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 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 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

28.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典型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 )

A.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影响深远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9.陈独秀在《答顾克刚》中提到: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这不能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A.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B.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D.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30.新中国成立后,外语主要以俄语为第一外语,从1960年代中期以后,选择英语作为第

一外语。这是我国当时( ) A.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31.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雅典只要父母中有一方为雅典人,那他满18岁时自然就成为雅典公民。到了公元前451年,伯里克利下令,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公民权。伯里克利此项规定的目的是( )

A.限制贵族权势 B.扩大公民范围 C.加强城邦联系 D.实现男女平等

32.学者张芝联说:“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这部宪法是指( )

A.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国宪法》

33.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一举措意在( )

A.进行社会救济 B.加强社会保障 C.国家干预经济 D.推动工业化进程

34.19世纪,农村的人口四门八方涌向大都市;19世纪,照相机挑战了人们的视觉记忆……他们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农业不再留恋,他们对工业怀抱着亢奋的信心,他们对过去的神话史诗不再怀旧,他们穿着时髦的服装,走在宽敞的城市大道他们乘坐火车到郊外旅游度假,他们从室内走向户外……。材料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35.下图所示的是二战后某一国际组织的成员国,该组织( )

A.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工具

B.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C.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D.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40.(25分)塑像蕴含着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的理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以前,中国历史上鲜有偶像崇拜的记载,人们对神灵及祖先的祭祀,主要是借助尸(祭祀时,代表逝者受祭的人)和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逝者姓名)来实现的。入汉后,祭祀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即孔庙中逐渐开始以孔子的图绘作为祭祀的对象。……受到佛像中一佛二菩萨形制的影响。史载,东魏兴和元年(539年),孝静帝下诏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

——赵强《孔庙塑像与佛教造像》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文宣王庙中除孔子塑像外,“颜生等十哲为坐像,悉预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塑像,坐次十哲之次”。宋真宗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人塑像居于配享的位置,其他十哲塑像分立两列从祀。

——据《旧唐书·礼仪志》和《宋史·礼志》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国子司业宋濂上疏曰:“古者,木主以栖神,天子、诸侯庙皆有主。大夫束帛,士结茅为菆,无像设之事。今因开元八年之制,抟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义矣。”朱元璋对此不以为然,“上不喜,谪濂安远知县”。洪武十五年(1382年)落成的南京国子监却采用了宋濂的建议,用木主而不用塑像。嘉靖年间,文庙礼制发生重大变化,除曲阜孔庙外,其他各地文庙一律撤除塑像改为木主。清代则继承了这一制度,文庙祭祀大都设木主。

——房伟《文庙祀典与文化权威的建构》

请回答: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述祭祀孔子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文庙出现了“像设”与“木主”之争,阐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10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92年4月,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经过三个月的讨价还价,签订了资助哥伦布进行远航的“圣塔菲协议”:

1、西班牙国王授予哥伦布贵族头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