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
教师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以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5、在学生思维的的转折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信息技术适当引领,学生便会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此刻,展示半圆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三)探索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为教学双方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教与学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
主探究学习,延伸拓展和表达交流创造了条件。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要教学程序为提出任务(问题)——资源查阅——信息处理——交流汇报——运用拓展,这样能更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等多种能力。
1、提出任务(问题)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任务(问题)为教学出发点,首先对任务(问题)有具体描述。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课前教师提出问题:认识轴对称图形吗?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对生活有什么作用?……
使学生产生疑问,明确学习主题,指明研究的方向。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问题)驱动”下学生产生探究热情,而任务的规定性又可起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的作用。
2、资源查阅是学生通过搜索与主题相关的网站,或浏览教师事先制作的网页,获取有关的资料、信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索、去发现。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任务传达后,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等方法收集资料,下载相关图片、文字保存在自己的文档里。教师合理选择多媒体素材、收集相关的学习网站,精心制作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网站链接、图片欣赏、拼图游戏、图片发布、交流平台、网上测试、你知道吗和创意无限等,在上课时为学生提供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阅读资源、浏览网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信息处理是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组织、加工、分析、解释,形成观点,这是保证探究学习成效的重要一步,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式学习,也
可以与周围同学互通看法,互相讨论,协作学习或请求教师帮助,探求问题的答案,实现课堂师生、生生、生机的互动。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学生从自己收集和老师提供的信息里,最后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
4、交流汇报是在学生探究、讨论成熟后,学生交流、汇报、展示个人或小组探究学习的结果,组织评价,集体总结归纳,达成共识,完善结论。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课的开始,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探究成熟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目标进行整理,按目标要求把学习收获等汇总成演示文稿向全班学生讲解展示。
5、运用拓展是进行开放性的练习与活动,学生阅读汇集课外资料,运用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探究学习的时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教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古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