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一、 导论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

2、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诞生于马克思的《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诞生于19世纪的中期,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审美能力产生于劳动,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审美对象产生于劳动。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

4、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规定。

典型化原则(恩格斯):对于这两种 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该如此。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我局不是反对倾向诗本身??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5、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属性:

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其二,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无产阶级。

其三,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达工人们的普遍情绪。

其四,他们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主要精力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

2、在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的文论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西方的拓展

1、到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达到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出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法国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萨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阿尔都塞),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威廉斯、伊格尔顿)等流派,这可以称为盛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阿多尔诺是法兰克福学派文论的主将之一。他的文论体系可以成为“否定性艺术论”。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的社会性质和审美性质 (一)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异同

第一,不论是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离不开精神因素的参与,都要经历一个凝神

结想的构思阶段。

第二、不论是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要和一定的物质材料打交道,都要经历一个内心形象的物化阶段。

第三、不论是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具有社会性。

第四、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是就其根本来说,艺术生产并不属于物质生产的范围,而是属于马克思所说的“非物质生产”的范围。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其一,物质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艺术生产则以脑力劳动为主。其二,物质生产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为目的,其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主要是物质价值;而艺术生产则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为目的,其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主要是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

从生产环节来说,生产生产着消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第二,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第三,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动力。

从消费环节来说,消费生产着生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第二,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目的。 (三)艺术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经济基础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者上层建筑的变化。

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艺术的相对独立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四)艺术掌握论

艺术掌握的特征:马克思提出艺术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把它作为与理论掌握不同的一种方式来看待,实际上也就是提出来艺术意识的特殊性问题。

第一,形象性。马克思认为,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也就是运用想象把自然和社会的形式加以形象化的活动,这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艺术掌握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第二,情感性。通过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对比,可以说明艺术掌握的情感性特征。如文艺创作可以依靠情感,理论研究却必须依靠理性;文艺创作可以把情感上的愤怒或满意作为作品的描写对象和内容,理论研究却必须通过系统的分析去证明;文艺创作可以把情感表现作为自己的目的,理论研究的人物却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

第三,个体性。每个人在生活经验、政治立场、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在艺术创作中,作家有必然会把这种个体性的差异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中去,给艺术作品打上个人的印记。

第四,审美性。艺术掌握也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一种活动。在谈到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关西时,马克思说:“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直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如果艺术作品不美,接受者就很难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不利于接受者审美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五)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 1、“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中牵涉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创造的美学规律的一对特有的概念。 2、含义:“莎士比亚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形象化、审美化,也就是要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此相对,“席勒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概念化。

3、艺术的倾向性(P76恩格斯的言论中的三层含义):第一,恩格斯并不一概反对具有强烈倾向的文艺作品,但是也不赞成把强烈的倾向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普遍标准。第二,恩格斯并不反对作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倾向,但他已在强调,倾向的表现应当寓于艺术形象的描绘之中。第三,恩格斯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一部作品只要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本身就是具备了社会主义倾向,而无需作者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六)典型环境

内涵:第一,要真实地展现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