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作者:徐君英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3期
摘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体,激发其思考,培养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同时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这样可以使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陶行知 激发兴趣 强化主体 鼓励积极参与 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3-0112-02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创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创造型人才。笔者在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探索思想品德课堂新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兴趣。 1.1老师善提问,引发学生勤思考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开启通往科学之门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头脑,引发学生勤思考,促进他们善思考,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解放学生头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新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启迪学生勤思、善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引发学生大胆想的切入口,抓住时机让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变过去的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我在教学中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善思勤问的好习惯。
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时,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设计了“为什么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你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点什么”等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通过思考加以回答后,竟又提出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它的自治权与港澳台的自治权有什么异同点”等等。学生的大胆思考,竟超出了我上课的预设,给了教师不少惊奇。
1.2巧用幽默技巧活跃课堂气氛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如讲解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世界文化之旅》中的文化差异时,笔者讲了“望文生义”的小幽默:一位自命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电视机等。但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通过这个小幽默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不同也表现了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2强化主体,激发思考,培养能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
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要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