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关于情绪的研究及其德育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脑科学关于情绪的研究及其德育价值

作者:郭文斌

来源:《中国德育》2015年第18期

摘 要

情绪的脑研究成果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教育教学中,老师采用情绪唤醒作为主要渗透原则,能促进有效德育。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调节,能加深学生内部情绪体验;师生之间正性情绪共振,能增进师生感情交融,提升德育质量。 关 键 词

情绪;德育;情绪调节;情绪敏感性

情绪是许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但是由于情绪的隐私性和难以测量性,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完美的定义。最早关于情绪研究的James-Lange理论指出引起身体自动反应的不仅有个体对刺激的丰富多彩的主观情感体验,还包含个体对不同刺激量所产生的不同变化的身体反应机制。现在较有影响力的情绪定义认为:情绪是对某一刺激所做出的复杂的推论反应,该反应包括认知评估、主观变化、自主的和神经的唤起、行动的冲动以及准备用来对引发系列复杂反应刺激施加影响的行为[1]。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情绪测量已经由过去通过被测量的行为观察或者自主报告的外在主观推导模式,开始向借助于EEG、PET、fMRI等设备对情绪大脑进行测量的更为精确的客观方式转变。

脑科学关于情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教育实践者对有关研究成果的了解并不多,因此难以将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本文选取了脑科学有关情绪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期望引起大家的关注,使用该成果促进改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一、脑科学破解大脑情绪编码

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动物,时而欢欣,时而悲苦,这都与大脑如何编码情绪有关。下面介绍脑科学中与情绪有关的四个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借此来说明脑科学关于情绪的研究现状和方向。

(一)情绪的类型和分布空间

Ekman和Friesen(1976)研究发现,人类有6种最基本情绪,分别为:开心、悲伤、惊讶、惧怕、愤怒和厌恶[2],研究者为了研究方便,将中性情绪也添加进去,故通常说的情绪有7种。此7种情绪又可以分为三大类:正性情绪(开心)、中性情绪(中性)和负性情绪(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其中,惊讶属于歧义情绪,根据上下文情境的不同既可以归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性情绪,也可能归为负性情绪[3]。根据快乐—不快乐、高唤醒度—低唤醒度构成的空间分布维度,可以将七种基本的情绪分别分布于一个空间坐标上(见图1)。 图1 不同类型情绪空间分布图[4]

从图1可以看出,惊讶分布在高唤醒度—快乐位置(图中左上方),恐惧和愤怒情绪分布于高唤醒度—不快乐位置(图中右上方),开心分布于中等唤醒度—快乐位置(图中左中),厌恶分布于中等唤醒度—不快乐位置(图中右中),悲伤分布在低唤醒度—不快乐位置(图中右下),中性分布在低唤醒度—平静位置(图中中下)。 (二)情绪种类与神经递质关系

近几年来,脑科学方面对于情绪与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当属L?vheim于2012年提出的情绪立方模型(见图2)。 图2 情绪立方模型(L?vheim,2012)[5]

从图2可以看出,情绪立方模型主要表现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和基本情绪水平组合的空间关系。该模型共涉及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和八种情绪水平组合。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依次为: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八种情绪水平组合依次为:愤怒(anger)—狂怒(rage)、有趣(interest)—兴奋(excitement)、惊讶(surprise)、悲痛(distress)—极度痛苦(anguish)、害怕(fear)—恐惧(terror)、害羞(shame)—丢脸(humiliation)、轻蔑(contempt)—厌恶(disgust)、兴致(enjoyment)—喜悦(joy)。八种情绪水平组合除了惊讶情绪外,其他七种情绪组合均在模型中呈现了弱和强对应的名称。模型中三类单胺类神经递质和八种基本情绪水平组合构成立方体,八种基本情绪依次位于立方体的八个角落。模型左下方原点对应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最低,沿着各自的坐标方向,单胺类递质水平不断增加。立方体的八个角分别对应单胺水平低或高变化以及不同情绪水平的八种可能组合: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均低时,产生害羞—丢脸情绪;5-羟色胺和多巴胺低,去甲肾上腺素高时,产生悲痛—极度痛苦情绪;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低,多巴胺高时,产生害怕—恐惧情绪;5-羟色胺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高时,产生愤怒—狂怒情绪;5-羟色胺高,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低时,产生轻蔑—厌恶情绪;多巴胺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高时,产生惊讶情绪;5-羟色胺和多巴胺高,去甲肾上腺素低时,产生兴致—喜悦情绪;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均高时,产生有趣—兴奋情绪。 (三)情绪调节机制

情绪调节包括不同性质结构的一整套装置,当个体具有某些情绪调节时,这些调节机制会影响他们情绪的产生,情绪的内心体验和外在情感的表达[6]。了解情绪调节的工作原理对情感和情绪障碍以及情绪失调者的治疗和心理健康辅导具有潜在的价值。情绪的意志调节(Volitional regulation of emotions)是现代认知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该方法的目的是通过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意志的努力达到刻意调节情绪。Gross认为[7],情绪的调节使用两种认知策略:自我分心(self-distraction)和重新评估(reappraisal)(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情绪调节加工通过五个过程来完成:对情境的选择;对情境的修改;对情境的部署;认知的改变;反应调节,该调节可以表现为体验、行为或生理反应方面。前四个过程属于情绪调节的先行关注方面,第五个过程属于情绪调节的反应关注方面。情绪调节模型中,五个过程的每个字母对应的箭头线条的数目是任意的,并且黑色加重线条表示两个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重新评估和抑制。自我分心和重评是对微弱的情绪反应进行中性心理内容(neutral mental contents)的置换过程,只不过置换的方式不尽相同。自我分心是指个体努力选择注意到非情感(或较少令人情绪不安)信息,重新评估指个体人为曲解或重新解释刺激或以非情绪(或情绪上较少令人不安)词汇来替换情绪词汇。自我分心和重新评估加工策略的差异根源在于其不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自我分心与大脑左外侧前额叶皮层形象加工作用相关,而重评则与大脑右外侧前额叶皮质(PFC)高级监测加工相关[9]。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前额叶网络(prefrontal network)可能让那些个体不想要的信息“走出心理”,它们不提供使个体从焦虑中自我分心的信息[10]。

(四)情绪敏感性和情绪调节关系

情绪敏感性是一种先天具备的特质,此特质可以帮助个体对环境和社会刺激中能够引起情绪变化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达到快速处理的效果。它是感觉处理灵敏度的一种,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面感性与可识别行为、基因、生理反应和大脑活动方式等因素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11]。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虽然较好地解释了个体的情绪调节过程,但是其对不同个体的情绪差异性的解释却显得力不从心。Koole根据脑科学研究结果于2009提出了情绪敏感性和情绪调节模型(见图4),较好地弥补了Gross的情绪调节模型对个体情绪差异性解释方面的缺陷。

图4 情绪敏感性和情绪调节模型(Koole,2009)[12]

从图4可以看出,情绪反应随时间发展发生变化。模型为了更简洁地反应情绪的时间变化特点,仅仅给出了一个情绪反应强度最大的单一情绪随时间发生的变化。情绪敏感性通过模型下面颜色较浅的梯形来表示,通过情绪敏感性的幅度不断提升,情绪反应达到最大值。情绪敏感性有多个影响来源,影响着个体最初的情绪反应,这些影响来源包括个体遇到的刺激的性质、个体人格特征以及其他更广泛的情况。模型中所示情绪反应的偏移量为图中梯形的陡度升高,或梯形陡度向中性情绪基线回落。梯形陡度变化属于情绪调节过程。对于情绪敏感性而言,也存在同样的情绪调节机制,当个体遇到刺激时,他会根据自身的特征对敏感性提升来使梯形的陡度升高,增强情绪体验,或者通过敏感性下降来降低梯形的陡度,促使情绪快速向中性情绪基线回落。

二、情绪唤醒促进有效德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