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 川教版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了 解 掌 握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评价政策 民族复兴责 任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的制的方针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 :改革开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原因(难点):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其实这里面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进程:①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②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1

③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口与劳动力比例分到农户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两种具体形式。在包干到户责任制下,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在包产到户责任制下,定产量,定投资,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1950---1952年,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的改革

1、 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2、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 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3、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4、作用:改革以后,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