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 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 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 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 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 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 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资料的综合分析两方面。

2.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3. 病证结合:即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五、 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年代、医家、医著及其学术价值

1. 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就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2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 3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记载。

4 .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疾病分类上做出了贡献。 5 .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二十四脉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较早记载了对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诊断及对黄疽病人的实验观察。

6.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专论诊法。 8 .金元时期:

滑寿的《诊家枢要》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食指络脉的方法有新进展。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代敖氏著《点点金》、《金镜录》,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金元四大家的诊疗特点: 刘完素诊病,重视分析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子和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9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脉神章》论述脉神、正脉十六部等;《传忠录》“十问篇”后世编成“十问歌”;《传忠录》中“二纲六变”之论对八纲辨证的形成颇有影响。 10 .脉诊研究: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明末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此基础上加“疾脉”,形成 28 脉体系。 11 .舌诊研究:

清代 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一百二十图, 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图一百四十九幅。 傅松元的《舌胎统志》,

刘以仁的《活人心法》。

民国 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 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

杨云峰的《临症验舌法》等都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 12. 四诊的综合性研究:

清 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 林之翰的《四诊抉微》

张三锡的《医学六要·四诊法》, 何梦谣的《四诊韵语》, 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 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汪宏的《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13 .明清时期对诊病、辨证的研究: 14. 八纲辨证: 方隅的《医林绳墨》

王执中的《伤寒正脉》 都认为阴阳、表里、寒热、 明 程国彭的《医学心悟》 虚实是诊病辨证的首要。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15. 杂病辨证: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清·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论述精当,切合实用。 清·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16. 外感病辨证

元末明初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 清·杨 璿 的《寒温条辨》从病因证治上辨别温病与伤寒。 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吴鞠通的《湿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之法, 薛生白的《湿热条辨》

王孟英的《温热经纬》 完善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余师愚的《疫疹一得》 传染病诊疗专著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