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临沂汉画像石胡汉战争图解读
作者:杨锡开
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4期
[摘要]在反映战争内容的汉画像石上,胡汉战争图居多。胡汉战争题材画像的出现,反映了“胡虏殄天天下安”、以求吉祥平安的思想。在临沂馆藏汉画像石中,有五幅胡汉战争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关键词]汉画像石;胡汉战争图;临沂
[中图分类号]K87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38-02 一、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国家利益及安危的保证。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军向北邀击匈奴,被匈奴精锐骑兵围于山西长平山,后以和亲解围。刘邦以弱众击败项羽,但在匈奴面前却一筹莫展。自汉高祖采用和亲政策后,汉初70余年间,汉王朝与匈奴保持着亲戚关系。武帝以后,改用军事打击消除威胁,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矛头首先对准北方的匈奴。经前后43年的多次进攻,迫其远避漠北荒原;此后,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公元前72年,汉朝终于获得机会,名将卫青与霍去病率十万大军,在强大后勤的配合下,将匈奴最强盛的一支逐出漠北,并在今俄国境内之巴尔喀什湖去北数百里勒石刻铭。自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王昭君出塞后,汉与匈奴关系又趋于缓和。到王莽时期,汉与匈奴关系再度恶化。东汉明帝、和帝时期,曾多次发兵,先将天山东麓的匈奴扫光荡尽,后深入漠北荒原5000余里,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与此同时,再次经营西域。永平十六年(73),班超一行慑服鄯善、和田、疏勒,使西域重新与中原通好。两汉期间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史称“胡汉战争”。 二、胡汉战争图的出现及基本表现方式
汉朝与匈奴族之间的和平与稳定,对于有“保境安民”之责的汉朝政府十分重要,许多汉军指挥官在战胜匈奴后加官进爵、升迁高就,甚至成为其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炫耀的事。胡汉战争题材在画像石刻中的出现,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胡汉战争题材画像的出现,反映了“胡虏殄天天下安”、以求吉祥平安的思想。
胡汉战争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是汉军居右而胡人居左,且汉军处攻势而胡人处守势,胡人被汉军打败且斩首若干,败绩的胡人还要跑回老家向胡王报告等。画面上的胡人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着盔甲,骑马或步行,使用的武器多为弓箭,而交战的另一方是步骑结合的汉民族军队。战场多在河桥之上,交战的场面汉兵执刀、盾与胡人格杀,后有骑兵执矛、弓等。胡人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阵多出现败相,有的倒地,横尸断头,有的弃逃。由于对匈奴作战的需要,汉代骑兵的兵器主要有环首刀、盾牌、戟和长矛等。 三、临沂馆藏汉画像石胡汉战争图解读
在临沂的馆藏汉画像石中,有五幅胡汉战争图。现介绍如下:
胡汉战争图一:胡汉交战(图1)。画面的中间是一座下有两个桥柱、两旁有栏杆而两端立着高大柱子的平板桥,柱顶作三角形。桥右端有一辆有盖的战车,一马拉着;车箱内坐一人,戴着前低后高的帽子,可能是督战的官员;车箱前部坐着御者,右手扬鞭,左手持辔。车前有两个骑兵导引,车后有两个骑兵随从,皆一手持槌,一手荷长矛,矛和槌均带缨。再前是大队步兵:有4个持钺的,正在上桥;有21个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的,其中有些正在上桥,有些已在桥上行走。这些步兵皆戴圆顶帽,着短衣。
桥的左端,山峦叠嶂,翻越重重大山来侵犯的胡人眼眶深凹、鼻梁高挺,身上穿着短装,头戴胡人特有的后面有翘的鳞纹尖顶盔,亦着短衣皮帽。有的拿刀,有的持盾,跃马弯弓,似乎要抢攻过桥。最后两个骑兵持刀执盾,前面两个骑兵和五个步兵正张弓而射。桥柱后一个步兵已经身首分离,但仍直立着。桥柱前有三个步兵跪下投降,另有一个正被对方下桥的步兵斩首,还有四五个被砍下来的人头,落于各处。两军对垒处,有的胡人人头落地,有的拦腰被斩,有的跪地乞降。汉人将胡人压制在桥头之下,似乎处于上风,即将胜利。
桥下渔人在捕鱼,有用罩网罩鱼的,有用扒网捞鱼的,有徒手捉鱼的。鱼在水里游着,情景逼真。另外,有五人坐在船上,三人划着桨,正向前速进。
将这样一幅壮观惨烈的战争场景安排在一道两端有高柱的石桥上,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兵士从桥上单行或双行前进,这样不仅看出军容的整肃,而且从漫长有序的行列,让人想到后面似有千军万马随之而来。同时,把两军交战的地方定于桥头之上,让汉人军队占领着整座桥,显示出汉人在气势、地理上均占有优势,即将获得胜利。引人注意的是,“把山和水同刻在一个画面上,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幅,在汉画中也是唯一的一幅”。①据资料所知,山水画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但由此看来,早在400余年前的东汉画像石上就已经有山水画了,此可谓“全世界第一幅山水画”。
胡汉战争图二:胡汉交战(图2)。画面刻右汉骑、左胡骑各三。汉人戴平顶帽,后二人张弓欲射,前一人下马跪立,一手执刀、一手执盾。胡人后二人张弓欲射,前一人下马跪地乞降。画面上、下有边栏二道,上边栏内刻卷云纹,下边栏内刻旋涡纹。
胡汉战争图三:武卒对阵(图3)。画面分两格,右格为12个汉人,上刻10个人左手持盾,右手执环首刀;下刻一人持戟,另一人一手持还首刀,一手执链球。左格刻15个胡人用力张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胡汉战争图四:车骑过桥(图4)。画面中心刻一大桥,桥饰栏杆,三辆轺车接连而上,车前三导骑。左上角刻一胡人骑者,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回首张弓欲射。桥下一舟,两人划船,船上坐两妇人。船前后刻三渔人,或扒网,或罩网,或徒手捉鱼。
胡汉战争图五:胡汉交战(图5)。桥上一轺车,乘者佩刀,车前步卒执刀、盾与胡兵作格杀;后边三骑一车,骑者执矛、弓;左边两胡兵张弓欲射,桥下有撑船及捕鱼者。 迄今为止,关于胡汉战争图有四种理解:其一,宣扬墓主人的功绩。墓主人因为参加过对胡人的战争,成为其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故特意刻画以记之。《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认为,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墓门四幅画像“以刻在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中心,其主题思想可能是写出墓主人生前最重要、最让人景仰怀念的功绩——曾经带兵打败过外来人的侵略”。虽然墓主为谁尚难以确认,且表现胡汉战争的内容在山东境内其他地区的汉画中亦多有表现,但根据当地人祖祖辈辈习惯称此墓为“将军冢”来看,似可认定。其二,是一种流行的通用画像题材。胡汉战争图在全国各地的汉画像石上多有发现,由此可知,它是东汉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画像题材,“可能是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天下太平的祈求、希望”,是“胡虏殄天天下安”吉祥平安思想的真实反映。②其三,辟邪的需要。胡汉战争图一般刻画在墓门部分,因为墓门是保护墓主人的第一道屏障,刻画在此,是用血淋淋的战争场景恐吓邪魅,含有辟除不祥、保护墓中人之意。③其四,表明了是引领墓主人的升仙之路。胡汉战争图“有的代表的原始寓意可能是引领墓主人的升仙之路,这桥是象征以达到阴阳的界桥,即奈何桥”,“它是表现了墓主向西方世界灵魂前进的道路上,有军队去替他开平道路”。④相信随着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胡汉战争图的解释会更加多样化和集中化,也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注 释]
①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②④赵超:《古墓之谜》,央视国际《走遍中国·临沂》,2005年5月27日。 ③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齐鲁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