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一、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历史文选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在历史专业,论、史、选、具各类课程网络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学好历史文选,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 (二)课程达到的目的:

本学科教学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并选讲和阅读重要典籍中的典型文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典籍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典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总结出史学发展规律,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提高它们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

二、 考核方式

(一)考试方法:笔试,闭卷,满分100分 (二)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 试卷结构

(一)题型及分数比例

填空题10% 选择题10% 名词20%

论述题15% 翻译题30% 史料分析题15% (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

较易40% 中等难度50% 较难10%

四、 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杰出史家,他们

的优秀品质;掌握阅读文言史料的一些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运用史料,提高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基本要求:草创时期的史学分期、草创时期的史学特点、传说中的史学因素、

史学产生的条件、成文史料与史官

考核重点:《尚书》、《逸周书》 选文:《牧誓》

第一章

编年体的产生

基本要求:编年体的定义及优缺点、春秋时期的史学综述、孔子与《春秋》、

战国时代史学发展概况、《左传》的历史观、诸子的历史观念 考核重点:《春秋》、《左传》、《竹书纪年》、选文:《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

晋季世》

第三章 国别体的出现

基本要求:国别体的产生、《国语》、《战国策》

考核重点:《国语》、《战国策》、选文:《武灵王平昼闲居》

第四章 其余上古史籍

基本要求:掌握《世本》、《山海经》 考核重点:《世本》、《山海经》的作者及有关争论

第五章 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

基本要求:纪传体的定义及优缺点、秦代的史官与史书、两汉史学概述、司马迁

与《史记》、班固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

考核重点:掌握”“前四史、选文:《秦始皇本纪》、《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平准书》、《屈原列传》、《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

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

基本要求:《前汉纪》、《后汉纪》 考核重点:二书的体裁及特点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

基本要求:掌握《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考核重点:《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第八章 纪传体的大量编修

基本要求:掌握唐修的八部正史,五代、宋所修的《旧唐书》、《新唐书》、《旧

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元代修的《宋史》、《辽史》、《金史》

考核重点:唐代的八部正史、元代修的三部正史、《通志》、选文:《通志总

序》

第九章 编年体的发展

基本要求:编年体史书的完备代表作《资治通鉴》及在《资治通鉴》影响下

产生的编年体史书、通鉴学

考核重点:《资治通鉴》、选文:《党锢之祸》、《魏孝文帝迁都》

第十章 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基本要求:政书体的定义、杜佑与《通典》、马端临与《文献通考》、会要体、

十通、《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考核重点:杜佑、《通典》、《文献通考》、会要、十通

第十一章 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基本要求:纪事本末体的定义及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 考核重点: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

第十二章 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

基本要求:了解这一时期方志地理书的名称及作者 考核重点:三部方志地理书

第十三章 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

基本要求:掌握史学评论的特点,史评产生发展的过程、《史通》 考核重点:《史通》、选文:《二体》、

第十四章 纪传体的续修

基本要求:《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考核重点:《明史》、《清史稿》

第十五章 编年史举要

基本要求:实录体的产生和发展、《明实录》、《国榷》、《清实录》、《东华录》

考核重点:实录体产生的过程、《明实录》、《清实录》

第十六章 纪事本末体的发展

基本要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 考核重点:《圣武记》

第十七章 史论、史考著作举要

基本要求:史论和史考的区别、《日知录》、《读通鉴论》、《文史通义》、《十

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

考核重点:三大史考名著及作者、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十八章 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

基本要求:掌握历史地理名著的名称及作者 考核重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