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大纲
统计学原理 一、 总论
①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统计活动是统计的最基本的含义;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的成果,包括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资料;统计学是指导统计活动的原理和方法,是一门以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为其研究对象的认识方法论科学,它是统计活动实践的总结。 ②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社会性。 ③统计在社会经济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 ● 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 作用: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构决策和执行服务;为企业单位、社会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服务;为广大人民了解情况、参与社会
经济活动、提高思想水平服务;为各国人民互相了解,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服务。
④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⑤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四个阶段。
⑥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规律,社会经济统计活动应该按什么步骤进行,怎样科学的进行统计设计、怎样进行统计调查和资料整理、用什么方法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开发利用等等。
⑦统计学的性质:
对总体数量现象的认识方法,它是方法论科学。 二、 统计指标和统计分组
(一) 统计指标
① 统计指标的概念: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的总称。
② 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第一、定性范围。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含义;第二、定量方法。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第三、指
标数值。
③ 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 特点:第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第二是量的综合性。 ● 作用:
④ 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整体。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个体称为总体单位。标志:说明
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总称。变异:各个总体单位表现可能不同的标志称为变异标志。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 ⑤ P12图2-1 ⑥ 统计指标的种类:
● 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特征:外延指标和内涵指标。 ● 具体内容和作用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 指标的时间标准: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 指标的报告次序和准确性:预期指标和终期指标 ● 指标的用途:观察指标和考核指标
⑦ 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实物单位,头、辆、台等;时间单位,工日、工时等;货币单位:万元、亿元;评“分”单位:分 (二) 统计指标体系
① 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 概念: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统计指标群,叫做统计指标体系。 ● 作用:反映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② 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同分类:
● 反映的内容分: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 实施范围分:国家统计指标体系、行业(或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地方统计指标体系、基层单位统计指标体系。 (三) 统计分组
① 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 概念: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志,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的方法。 ● 作用:
第一、 划分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类型。
第二、 研究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结构和比例。 第三、 研究总体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② 统计分组的种类:
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③ 统计分组的原则:
第一、 强调分组的科学性。 第二、 统计分组要具备完整性。
第三、 要使组与组之间有互斥性,或叫不相容性。 ④ 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 确定统计分组的内容和分组体系。 第二、 选择分组标志。 第三、 划定组间界限。
(四) 统计分类标准化
① 统计分类标准化概念:
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和信息处理自动化迅速发展条件下,为了便于对统计数据和各种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研究,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复杂的统计分组体系,制定、发布和实施同意的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这就叫统计分类标准化。 ②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第一、 统计分类标准化是社会经济统计活动顺利正常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二、 统计分类标准化是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 统计分类标准化是实现统计信息共享、深入开发利用统计资料的一个前提条件。 ③ 统计分类标准的体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的规定,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职业分类和代码等。
三、 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
(一) 统计调查
①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
● 概念:统计调查,就是按照统计设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分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的搜集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有关标
志的大量统计资料的过程。
● 作用: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② 统计调查的分类:
● 按调查对象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 按调查时间是否经常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 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③ 统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明确调查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统计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样的用途等。 ④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调查的范围以及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调查单位就是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⑤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 拟订调查项目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调查项目的涵义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
第二、 设计调查项目时,既要考虑调查任务的需要,有要考虑是否能够取得答案。
第三、 调查项目应尽可能做到项目之间相互关联,使取得的资料相互对照,以便了解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条件和后果,
便于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 调查表的结构: 表头、表体和表脚。 ⑥ 调查的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
● 调查时间涉及调查标准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调查标准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调查工作期限是指从调查工作开始到结
束的时间,一般是指进行调查登记工作的时间。 ● 调查的空间标准:指调查单位应在什么地方接受调查。
⑦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定期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各种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 定期统计报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优
点:第一、在规定范围之内的各单位必须按期填报,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和连续性;第二、由于调查内容、表式、时间都是统一规定的,保证了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和及时性;第三、统计资料的来源和准确性便有了可靠基础;第四、定期统计报表从基层单位填报后,经所在地区、所属部门的统计机构汇总,可以满足各级领导机关了解这些统计资料的需要。不足之处:第一、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有的单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可能虚报或瞒报某些数据,影响了统计资料的质量;第二、如果上级机关布置报表过多,会增加基层单位的负担,甚至造成混乱。
● 普查: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
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是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 重点调查: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 抽样调查;按照随即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取得的样本资料推算总体数值的调查方式。优点:
比较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在直接派员深入调查的情况下,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比较高,受人为干扰的可能性比较小。不足之处:只能提供宏观数据或某些微观数据,不能提供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需要的数据。特点:一、按照随即原则抽取样本。二、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应用范围:一、对一些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必须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资料。二、对一些难于进行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取得全面数值的社会总体现象,需要进行抽样调查;三、对一些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可以采用抽样调查;四、对普查等全面调查资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可利用抽样调查方法。 ● 典型调查: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的选出个别或少数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⑧ 统计调查中搜集资料的方法:
● 初级资料的搜集方法:直接观察法、访问法、报告法。访问法应用最广泛。 ● 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文案调查 (二) 统计整理
①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作用:
● 概念: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调查阶段搜集的大量个体资料,用科学方法加工处理,把他们转化成总体资料,使之系统
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 作用:统计整理是从统计调查到统计分析的中间环节,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只
有经过统计整理之后,才可能得出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统计调查虽取得大量的原始资料,但是从这些资料中只能得到零散的不全面的认识。只有通过统计整理,才能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是认识深化。统计整理是统计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② 统计整理的步骤:
第一、 设计统计整理方案。 第二、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第三、 数据处理。 第四、 编制统计表。 ③ 统计整理的组织形式:
逐级整理、集中整理、逐级整理和集中整理相结合 ④ 次数分布: ● 概念:
将总体单位数按某个标志进行分组后,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的分布,叫做次数分布。 ● 种类: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
● 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组数,组限,组距,组中值。 ● 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步骤:
第一、 将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确定总体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已经全距。 第二、 确定编制数列的类型。 第三、 确定组数和组距。 第四、 确定组限。 第五、 计算各组次数。
⑤ 频数:分布在各组的单位数叫做次数,又叫频数。 ⑥ 频率:各组次数与总体次数之比叫频率。 ⑦ 组距:每组上限、下限之间的距离叫做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