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分析

《百年孤独》与魔幻现实主义

解读《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摘要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获得了1982年得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一定不会忘了他如宇宙般宽阔浩渺的想象力所构造出得一个如神话般得神奇世界。本文从“魔幻”和“现实”出发,研究《百年孤独》如何将魔幻和现实纯熟地融合起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 百年孤独;魔幻主义;现实主义

前言

1925年,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一词。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文学流派,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是代表作家主要有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话说《百年孤独》涵盖了全部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它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世界文坛注入了新的养分,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流派成为世界文学的先锋。

一、《百年孤独》中的魔幻主义手法

马贡多作为《百年孤独》中虚构出来的一个小镇,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有着二十户人家的小镇,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种牧畜、勤劳善良。然而小镇的宁静却被美国香蕉公司的到来所打破。火车摧毁了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的宁静,把外界中一些文化带入了与世隔绝的小镇。马贡多从此喧嚣争斗,情欲横流,愚昧落后。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成了陌生人,他们费尽周折,想把马贡多建成一个人间福地,然而战争、孤独、健忘、贪婪、迷狂、缺乏爱心却使他们的这一梦想化为泡影。这里的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尽管后来他们中间有人终于识读出了羊皮书的预言,许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绘了马贡多小镇被刮上天空而消亡、俏姑娘雷梅苔斯抓住床单上天、蚂蚁吃掉长猪尾

1

巴的小孩、天降黄花雨、锅里的水无火自沸等等。马贡多小镇的兴衰历程过程中处处充满了魔幻的色彩作家通过一系列大胆离奇的构思和想象,把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的现实生活和来自神话、传说的完全属于幻想性的内容糅合起来,运用象征、夸张、预言等多种写法诠释作品的内涵,下面我将一一阐述。

《百年孤独》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如马贡多小镇建立后,所有的人都患上了失眠症,人们将失去他们的记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在每一件物品上都标有名称以及用途。例如挂在牛脖子上的牌子是这样写的:“这是牛,每天早晨应挤奶以生产牛奶,牛奶应在煮沸后加入咖啡,配制牛奶咖啡。”这难道不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传统吗?作品中人名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如:该家族中的男子不是叫奥雷良诺就是叫阿卡地奥;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地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为自己织裹尸布,日织夜拆;雷蓓卡闭门封窗,把自己关最关在房间里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时整小时地消磨时间。这些无不给人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它象征着拉丁美洲这块闭塞的土地上人们落后的生存状态,极大触动了读者。

《百年孤独》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有很多,这种手法以真实的时间与现象为基础,借助想象与幻想,夸大或渲染事物的特点,造成一种离奇感,从而加强艺术效果。如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入侵:“大伙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阿德斯纳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又如写到美国香蕉公司对这里的入侵,它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的,那些美国人可以改变降雨规律,甚至庄稼生长的周期,书中说他们有着“上帝的威力”。再如写夜晚的寂静,作品描写的是如此微妙,连蚂蚁的叫声似乎都听得到,作者把它说成是“哄闹声”,蛙虫吃东西发出来的是“巨响”,就连野草生长的声音作者也没有放过,把它描写成“尖叫声”。如写罢工者被杀害之后,政府用有200节车厢、3个车头的火车来运送这些尸体,夸张的数字,把政府的恶毒、残忍的面目清晰地揭露了出来。这些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恰恰是拉美的现实特征。[2]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