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讲义(节)

(一)、xx的民族xx。

广义的是指一切反映重大历史内容的叙事性作品。狭义的是指一个民族的发祥时期带有传奇性和英雄主义内容的长篇叙事诗,《诗经》的民族史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总之,五首史诗描述了周代发生、成长、壮大的历程。

(二)、燕飨诗。主要表现的是周王朝的亲亲之道,宗法之义。《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三)、政治讽刺诗――变风、变xx。 如:

《xx·十月之交》: “xx,xx。” 《xx·正月》: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表达的是战战兢兢的情绪。于是警告统治者“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雅·荡》)。

《xx》:

“取彼谮zen人,投畀豺虎。豺虎不受,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可见此时社会是礼败乐崩,朝纲废驰,弊病丛生。二、《国风》的内容

(一)反剥削、反压迫的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皆为有感而发。

《豳风·七月》用事实言说自己的悲惨生活。

2、《魏风·伐檀》是对不劳而获者的质问、责斥。他如《硕鼠》 (二)揭露统治者荒淫无耻的丑行。

6 / 22

《风·新台》: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揭示卫宣公占有儿媳的行为。

《墙有xx》: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卫宣姜与公子顽之丑事。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三)反映兵役、徭役的诗。 1、征夫之歌。《xx·鸨羽》:

“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风·击鼓》: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思妇之歌。《卫风·伯兮》《君子于役》。 (四)反映爱情婚姻的诗。 1、追求。《xx·xx》、《木瓜》。

2、幽会或重逢。《静女》《郑风·子衿》: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xx不喜。”《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如此良人何?” 3、分别、失恋。

7 / 22

《xx·xx》: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蒹葭》《郑风·褰裳》: “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4、爱情的执著。《出其东门》、《柏舟》。 5、婚姻家庭。《卫风·氓》、《xx》。

爱情诗是这块土壤上开得最鲜艳、长得最繁茂的花朵。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1、xx自然的艺术风格。

没有华丽的语言,灿烂的词句。如《风雨》《七月》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者歌其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xx《诗集传》: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七月》《君子于役》。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汉广》:

“谁谓汉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晨风》:

“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忘我实多。” 有的诗句中“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重章叠句。如《芣苢》。 第三章《xx》等先秦叙事散文

8 / 22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中国的散文由萌芽到成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春秋》为记言、记事之祖。《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则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

第一节甲骨卜辞、《周易》、《尚书》、《春秋》

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周易》表现了散文萌芽的特点。《归妹》: “女承筐,无实;xx,无血。”《屯》: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汉书·艺文志》: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尚书》,上古之书。是言论的汇编。《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虞书》《夏书》当出于后人的追记――或为战国人之手。

韩愈《进学解》:

“xx诰商盘,诘屈聱牙。”语言晦涩难懂。

《春秋》,春秋时期各国的史书。是简单的大事记。其表现出以下特点: 1、《春秋》,表达了孔子尊王攘夷,反对僭礼越名的思想。“春秋以道名分。”

2、其记事简括。如“xxxx”。 3、“xx,微言大义”。 第二节

一、《xx》是否为《春秋》的传注?

9 / 22

不是。《左传》的内容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显豁。其一,内容上增加了历史故事和传说,诸如鬼怪、占梦等。其二,思想上引入了鲜明的道德评价,具体而言,其主要的思想表现为:

明本思想。“国之兴,听于民;国之亡,则听于神”。子产之“天道远,人道迩”均表明这一观点。

xx思想。弦高犒师,xx哭师。

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荒淫无耻。晋灵公不君。 二、《xx》的艺术特色。

1、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晋公子重耳之亡》等

2、战争描写出色。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鞌之战、长勺之战。 3、行人辞令之美。《烛之武退秦师》,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三节《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春秋至秦并六国这一阶段谋士说客言论、行动。汉代刘向整理编校,定名《战国策》。

“士”在这历史舞台上表现了很重要的角色。“士贵耳,王者不贵”,士“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因此,《战国策》较为集中的表现了士人的风采。

跟《左传》比,《战国策》在很多方面有变化: (1)由春秋时代重礼法信义,变为权谋谲诈。 (2)由春秋时代从容辞令的行人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 (3)《战国策》文辞更夸张、铺排、渲染。 第四章《xx》《xx》等xx散文

诸子散文的产生与百家争鸣的政治背景颇有关系。

10 / 2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