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总结
1 沉淀的基础理论
1.1 概述
沉淀是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沉,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这种工艺简单易行,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是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某一工序。 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场中,沉淀的四种用法: 用于废水的预处理:如沉砂池;
污水进入生物处理构筑物前的初步处理:初沉池; 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二沉池; 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污泥浓缩池。
1.2 沉淀的类型
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强弱、浓度的高低以及可沉降颗粒的性质(如密度等),沉淀通常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如表1:
表1 沉淀类型
分类 特点描述 1、 悬浮物浓度不高,而且不具备凝聚性能,离散沉淀,没有自由沉淀 外界干扰,非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降; 2、 沉降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粒径和密度不变,呈离散状态匀速沉降。 1、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通过加絮凝剂等手段,使颗粒互相聚絮凝沉淀 集增大形成絮凝团而加快沉降; 轨迹呈曲线。 区域沉淀 (分层、拥挤沉淀) 1、 水中悬浮物颗粒浓度较高,在下沉过程中将彼此干扰,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浑液面),并逐渐向下沉降移动。 2、 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 1、 悬浮物颗粒浓度很高,颗粒间相互挤压,相互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和浓缩池 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初期 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谁混凝沉淀 (干涉沉淀) 2、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粒径和沉速是变化的,沉淀的沉砂池、初沉池前期 例如 压缩沉淀 2、 粒群与水群之间有明显界面,但利群之间密集,界面沉降速率很慢。 1.3 自由沉降及其理论基础
沉淀法的去除对象:颗粒在10μm以上的可沉固体。
当颗粒粒径变小、沉速小、颗粒沉降过程中其周围的扰流流速也小时,可以主要受水的粘滞阻力作用,惯性力可以忽略不计,颗粒运动是出于层流状态。
g(ρs-ρL)d2Stokes公式:u=
18μ式中:
u—颗粒的沉降速度,m/s;
ρs、ρL—分别为颗粒剂水的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d—颗粒的粒径,m; μ—水的粘度,Pa·s。 Stokes公式说明的问题:
1、 颗粒与水的密度差愈大,沉降速率也愈大,颗粒密度大于水密度时,颗粒下沉,颗粒密度小于水密度时,颗粒上浮,二者相等时,颗粒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2、 水的粘度愈小,沉降速率愈快,成反比关系。因粘度愈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颗粒的沉降;
3、 颗粒直径愈大,沉速愈快,因此随颗粒度的下降,颗粒的沉降速度会迅速降低。实际水处理过程中,水流呈层流状态的情况一般较少,所以一般沉降只能去除d>20μm的颗粒。
1.4 絮凝沉淀
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去除的水处理法。
2 沉淀池的种类
2.1 按功能分
按功能分为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
初次沉淀池:简称初沉池,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30%的BOD5,55%的悬浮物。
二次沉淀池:简称二沉池,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
2.2 按水流方向分
沉淀池可分为普通沉淀池和浅层沉淀池两大类。
2.2.1 普通沉淀池
按照水在池内的总体流向,普通沉淀池又有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型式: 平流式沉淀池:池型为长方形,一段进水,另一端出水,贮泥斗在池进口; 竖流式:池内水流由下向上,齿形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贮泥斗在池中央;
辐流式沉淀池:池径较大的圆形池,水流从池中心以辐流形式流向池周,也可从周边流进池中心,贮泥斗在池中央。
2.2.2 浅层沉淀池
浅层沉淀池: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加斜板或蜂窝斜管,增加了沉降面积、改善了水力条件,以提高水的沉淀效率。
3 各沉淀池的结构形式
沉淀池均包括5个功能区,即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 入流区和出流区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过流断面上,为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和固体颗粒的沉降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