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字的源头:①刻画记号 ②原始绘画 2 刻画记号有两种:①书契 ②陶符
3 汉字体系成形:初创时期 ②成体系(甲骨文) 4 汉字来源:①汉字是多源文字,它的直接来源有两个,记事符号和原始绘画;②汉字产生据今4000-8000年之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创时代距今约4500-8000年之间,二是汉字体系成形期距今4000-4500年之间;③汉字是人民创造的,历经史官收集,整理成为有系统的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 5 汉字演变: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殷商文字,西周汉字,春秋战国汉字秦汉字;殷:甲骨文,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又叫龟版文,龟甲文;西周:金文,甲骨文,陶文;金文: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也叫铜器铭文,又称吉金汉字;春秋:战国古文,大篆即籀文,小篆;今文:两汉汉字(隶书,又称古隶,秦隶,是分水岭,产于秦)魏晋及其以后的汉字:楷书(真书,正书);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钟鼎款识,彝器款识,斯作《仓颉篇》 赵高作《爱历篇》 胡毋敬《博学篇》。
2 从甲骨文到楷书,许多汉字形体发生了变化,变化形式为增繁 省简 讹变 分化。
3 许慎《说文解字·叙》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4 通假字的分类:音同通假字,音近通假字,声韵相邻。
5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语音,诗汇活跃,语法较稳。
6 单音词特点:多义性 灵活性 能产性。
1、名词作状语有哪些铺垫?举例,并证明此处。 答:(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和依据,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②吾义.故不杀人。《墨子·公输》 (2)表示对实话的态度,例如:①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②生男女,必货.视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3)表示比喻①夜篝火,狐.
鸣呼曰。《史记·陈涉世家》
(4)表示方位和处所①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5)表示时间:①君子
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购徇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2、名次的活用包括哪些? 答:(1)名词变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具体如下: (1)名词变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例如:今京不度.,非制也,使立于后。《左传》
(2)名词使动用法。指活用作及物动词的名词使它后面的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例如: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3)名词意动用法。指活用作动词的名词表示当事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例如: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3、如何辨别名词是否活用动词? 答:(1)两名词连用,排除了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就可以考虑它们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样两个名词中就有一个活用为动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2)名词放在“我”等代词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例:“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3)名词后面带着介词
结构,其后又无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紧跟其后的介词结构就成了补语。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4)名词放在了副词、能愿动词和介词结构的后面,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活用为动词,例如: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5)名词用连词“而以则”连接时,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活用为动词。例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6)助词“所”后,“者”前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如:且失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子·七患》
4、动词的活用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指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如:求也退,故进文,由也兼人,故退文。《论语·先进》(2)为动用法,就是指主语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例如: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5、单音词同复音词的发展(1)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成为复音词(2)由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3)古代单音词被不同字面形式的复音词所代替。 6、同义词的形成途径(1)首先由词汇的历史发展,词义的引申形成同义词
(2)其次由不同的方言形成同义词(3)再次,由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成同义词(4)另外,同义词的产生还与修辞手法,外来词的多次翻译,命题角度,同音假借,词类活用等诸多因素有关。 7、分析同义词的类型:同义词从词义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三类,(1)意义完全相同的无条件同义词叫做绝对同义词或等义词,(2)是意义在某一点上交叉的条件同义词,叫做相对同义词,也是广义上的同义词,不是彼此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3)词义近似的同义词实际上是近义词。 8、助词之的用法:(1)用于主谓结构之中,使之不能独立变成名词性偏正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例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贾谊《论积贮疏》(2)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9、代词其的用法:(1)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代人,也可带事物,充当定语。“其”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之”或“名词+之”例如:樊哙覆其盾于地。《史记·项羽本纪》(2)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相当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例如:其巫老女子也。《西门豹治邺》(3)其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您”。例如: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赤壁之战》(4)语气词“其”一般表示测度,反诘和祈使的语气,例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5)其作连词,表示假
设关系与选择关系。例如: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名词解释 1 象形表意:就是汉字以它的形象来表示意义,具有这种表意特点的汉字。 2 符号表意:指文字的形体是作为词义的符号而存在,并以此示义。 3 通假:又称方音通假,是古代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用字现象。 4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用法全同而写法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5 同义词:意义相同,相近或意义部分交叉的词。 名词解释
1连绵词特点:一个语素,词形多样,相同相近读音。 2偏义副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
3(1)勤:在古代是疲劳辛苦的意思,今义由“劳苦”引申出来的,“勤快,勤勉”。(2)爱:古意有两种:①喜欢和今义相同,②可惜,舍不得。(3)坐:古义①曰实词义,犯罪判罪,“连坐”,②虚词义,因为,由于。(4)豆:表示盘中有物,《说文解字》“豆,古食肉器也,从象形。”(5)片:本指分开木头的一半,本义是半。《说文解字》“片,判木也,从半未。”
4本义的探求分为三步:①分析,②考察文献,③
探究本义应注意的问题。
简答
1简述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答:①汉字的数量较少,许多字常身兼数职,除表本义而外,还要表示分化义或假借义,这种情况虽然增加了字的功能,使其一字多用,但却容易引起字与词关系的混乱,给人们的阅读和理解造成障碍,为求区别后人便另造新字,以承担多义词几个义项中的某一义项,这个新造字就称为今字,而原来的字就称为古字。②为区分词的本义和引申分化义而造区别字。③为区分词的本义和假借义而造区别字。
2简要回答异体字的区别。 答:①结构类型不同的异体字,災和烖前会意后形声。②构字偏旁不同的异体字。③偏旁位置不同的异体字。④因书体演变或书写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