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第1节 传播的含义(重点: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 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 传播学,研究“传播”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 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
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
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
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 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信息:什么都是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
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 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
一、两种分类方法
① 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② 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自我传播 三、人际传播 四、组织传播 五、大众传播 六、各类传播的特点
各类“社会传播”的特点之比较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手段(媒介) 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 人 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 少数人 特定、较多数人 空间 小 中 周期 不规则 较规则 角色
随时交替
有所限定
反馈 灵活 有点困难
信息(表达) 不规范 较规范
第3节 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重点:施拉姆) 一、传播研究的起源 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 三、传播学的形成
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 四、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1.H·拉斯韦尔(1902-1977)
大众传播
机械化、电子化媒介 不特定、多数人 大 规则
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 规范
美国政治学家。从政治学或实际政治的角度研究传播,起特点在于:一是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为前人所不及;二是不单对政治传播,进而对整个人类传播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钻研,取得重大成就,为传播学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体现为:
① 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道路; ②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
③ 倡导并亲身实践(作为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的)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
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等。 2.K·卢因(1890-1947)
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启示:一是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起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技能;二是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科学研究。
代表作有:《解决社会矛盾》等 3.P·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主要贡献是:一是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使深入讨论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二是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的地位。
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等 4.C·霍夫兰(1912-196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也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主要采用的是“控制实验法”,使之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代表作有:《传播与劝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 5.W·施拉姆(1907-1988) 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终生的人。将掐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由此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