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

《中医外科学》

第一章 总论

1、《周记·天官》独立分科4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2、《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死骨剔除术,堪称外科鼻祖

4、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5、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

6、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与西医学手法复位相似,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7、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及主要思想: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A. 辩证治疗,内外并治,消托补相结合 B. 善用外科手术治疗和腐蚀药 C. 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

②“全生派”清 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A、 创立阴阳为主的辩证体系 B、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错误) C、 创立阳和汤治疗阴证疾病

③“心得派”以清 高锦庭(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A、以鉴别诊断为主的治疗法则 B、将温病学的理论运用于外科的治疗

C、以部位划分病因:在上部(头面颈项上肢)风温风热;在中部(胸腹腰背)气郁火郁;在下部(臀部下肢)湿火湿热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一、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shan 3脏腑:肠痈,肝痈,肺痈 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 5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6颜色:白驳风,丹毒

7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8症状:臭田螺(香港脚),红丝疔 9范围大小:小到大:疖痈发 10病程长短:千日疮 11传染性:大头瘟、疫疔 二、基本术语

1、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5、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6、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地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7、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方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7: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2、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

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

1“痈疽原是火毒生,

经络阻隔气血凝”。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3、对化脓的认识: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4、风:起病急,发展快

毒:多有传染性,病势发展快且重 痰:结核性疾病,囊肿性疾病

5、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6、正气充足——易于起发,破溃,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

气血虚 ——难于起发,破溃,难以生肌收口 气虚下陷——托肛

血虚不润——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谎言温心放硬杆,深色刑场征麦顺)

阳证 阴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

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拒按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在表位浅, 肉,在里位深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或紫暗

病程长短 病程比较短 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 或伴有虚寒症状,

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敛,多逆

3、辨肿 肿的性质(湿肿、瘀血肿、脓肿、实肿、虚肿)

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血脉,筋脓质肉芽苍白病程比初期无明显症状,酿脓时有虚热

舌淡难消,难溃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