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答案

名词解释:

1. 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2. 文化区: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

3. 人口迁移:指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位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

4. 时空棱柱体:传播的一种现象,在一个特定的人口或地理区域的概念或技术,包括基本元素,如距离,方向和空间分集,从而形成一个地理区域的合法权益。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图12-2),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5. 扩展扩散:由于扩散效应导致的地理现象在空间连续地无方向地从中心向周边地区的展开。

6. 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即城市体系。

7. 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8. 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

利”。

9. 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

10.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能也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11.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2. 语言:韦博斯特将语言定义为“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完整意思的工具”;又如《辞海》中的定义: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简单题:

1. 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2. 现代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生产的模式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农业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1)种植园主要是指在热带地区出现的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村,主要种植经济作物。2)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专业生产谷物的农业。由于面向市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资支出,农场尽量采用大型农业机械。3)牲畜育肥农业是一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这种农业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料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4)乳品业是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而产生的,它是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类加工制品的农业。5)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与一般游牧业有很大不同。首先,其规模大,放牧的牲畜达

到成千上万头。其次。它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放牧,而是由牧主雇佣一些牧工放牧。最后,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讲牲畜全部投向市场。

3.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影响因素有1)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越明显,有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小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通过气温和雨量),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虽然社会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影响,但它只提供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可能性。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3)除此之外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4. 中国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5. 伯吉斯的城市内部地域模型:同心圆模型,地一带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特点是多为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第二带是过渡带,以商业和住宅相混合味特点。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还出现贫民窟,街道与住房破旧。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它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比第二带好。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也就是白领阶级住宅区。住房条件较好,多事单户住宅。第五带是通勤带,是一个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域,也是城乡交错地区。高收入阶层的居民住花园单户住宅,驾车上班,在城区工作。

6. 影响个人旅游动机的行为因素:1)感知环境人们的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环境的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的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旅游决策的行为因素是感知环境。2)最大效益原则,包括: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即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比值。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旅游常常是由环境差异引起的,因此人们力图通过获得最大的环境信息量,以便从感知上消除或减

少这种环境差异。3)旅游偏好旅游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必然存在差异。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不同必然在对旅游地的选择上显示出来。 7. 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1)农业革命前: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个高死亡率。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分布和迁移,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2)农业革命期间: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死亡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3)工业革命期间: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8. 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城市地域结构是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相互作用形成的。1)集聚力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而且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离散力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第一是经济条件方面。第二是社会条件方面。3)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9. 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1)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其中包括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和谐论。2)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3)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主要包括:1认为协调的目的是一个有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指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2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3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4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0.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积极意义:P53.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却带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11.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点: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 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 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 新的文化。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12. 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 13. 民俗的特点:P109.1)民俗是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2)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3)民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变化的。

14. 世界政治一强多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从世界政治格局来说,美国是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俄国成为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政治实体。所以两极政治格局阶梯后,出现的是美国一强与多极的政治格局。 论述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