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对象是环境;

2)环境学的研究内容:

①环境质量的基础理论。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的综合评价,污染物在环境只能够的歉意、转化、增大和消失的规律,环境自净能力的研究,环境的污染破坏对生态的影响等。

②环境质量的控制与防治。包括改革生产工艺,搞好综合利用,尽量减少或不产生污染物质以及净化技术;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搞好环境区域规划和综合防治等。

③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环境质量预报技术。 ④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研究及防治。 2、 环境、环境问题概念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环境产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效应。 3、 环境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和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 4、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资源枯竭,水质恶化的现象。

8.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 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

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9.水体污染防治的措施

1)减少耗水量

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3)调整工业布局

4)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10.水环境保护遵循的方针

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三者并行

第四章 土壤环境

1、什么是土壤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物?(P121~122)

土壤污染源就是指造成土壤污染的来源,大致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和生物污染三大类。

土壤中污染物,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功能的物质,即会改变土壤的成分、降低农作物的数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土壤污染物质大体可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和致病的微生物五大类。 2、土壤净化(P121)

4.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环境影响评价若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类型来区分,可以分为4种类型:单个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多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联合评价;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战略及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单个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为某个建设项目的优化选址和设计服务的,主要对某一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等工程特性和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建设与要求,进行简要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等。

(二)多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联合评价

指的是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评价区域内进行两个以上建设项目的整体评价,即将多个项目做为整体视若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所得预测结果能比较确切地反映出各单个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综合影响,便于实行环境总量控制的对策。

(三)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的是对区域内(如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开发区、旅游开发区等)拟议的所有开发建设行为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证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和时序,提出技术上可行、经济布局合理、对全区环境影响较少的整体优化方案,促使区域内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之间协调发展。可为开展环境容量分析,进行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提出区域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机构设置意见。

(四)战略及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指的是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宏观人为活动,如国家的计划(规划)、破坏生态平衡;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口压力;源的不合理利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

地球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氨气、甲烷、硫化氢和氰化氢等还原性气体。 2、什么是干洁空气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主要是固体杂质)外的化学成分的总称。或大气中除水汽外的气体部分的总称。 3、什么是大气污染

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大气污染。 4、光化学烟雾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CH)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5、 什么是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输送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物。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它包括光化学过程和热化学过程,其中有发生在气相的均相反应和发生在液相的均相反应,也有发生在气固、液固和气液界面上的非均相反应。 6、 干绝热递减率

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 7、 有效源高

有效源高是指从烟囱排放的烟云排放的烟云距地面的实际高度,它等于烟囱(或排放筒)本身的高度与烟气抬升的高度之和。 8、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类型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Ⅰ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主要来源于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源主要来自: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Ⅱ 大气污染物的类型:1、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为,还原型(煤炭型)、氧化型(汽车尾气型),2、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Ⅲ 主要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2、硫氧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3、氮氧化物;4、碳的氧化物,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5、碳氢化合物。

9、富燃料:假若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中空气的量少于化学计量的量,那么此燃料混合物称为富燃料。

贫燃料:假若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中空气的量多于化学计量的量,那么此燃料混合物称为贫燃料。 10、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百分比,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11、汽车尾气主要成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物、硫氧化物及铅的化合物。 1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 5)、绿化造林 6)、发展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

第三章 水体环境

1.生化吸氧量(BOD) 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2.化学吸氧量(COD)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3.人类造成的水体污染物有哪些?

①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含采矿及选矿废水、金属冶炼废水、炼焦煤气废水、机械加工废水、石油工业废水、化工废水、造纸废水、纺织印染废水、皮毛加工及制革废水、食品工业废水等)

②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③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的总称)

4.凝聚作用 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

5.分散作用 凝胶分散为溶胶的作用,包含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对流扩散

6.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有哪些?

1)、推流迁移,污染物随着水质点的流动一起移到新的位置。它只改变水流中污染物的位置,并不能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2)、分散作用,包含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对流扩散 3)、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7.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3、什么是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如何进行确定?(P125)

1)土壤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2)为确定土壤环境背景值,往往在非污染区的代表性土壤类型中采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对比和计算,确定典型土壤类型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便在成土条件相似,而污染状况不同的土壤上进行对比。目前,土壤环境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表示方法,一般使土壤背景值的样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除了在采样时避开污染源外,还必须对样品分析数据做必要的检验,以找出和剔除可能遭受污染的样品,使得出的背景值更符合实际。检验方法主要有:平均值加标准差法、差异检验法、富集系数法和元素相关分析法等。 4、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P134)

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变现为:①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②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③长期大量使用农药,是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 5、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P142~143)

①施加抑制剂;

②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③改变耕作制度; ④客土深翻;

⑤指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1.固体废物、城市垃圾

1)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2)城市垃圾是来自城镇居民在日常生辉消费以及市政建设和商业活动中所产生的废物

2.什么是有害废物、危险废物?

1)有害废物是指在固体废物中凡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废物

2)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特性的废物 3.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和危害?

1)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2)固体废物的分类:

a、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b、按其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 c、按其形状则可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的;

d、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3)固体废物的危害:

①污染水体。②.大气污染。③.土壤污染。④.影响卫生环境。⑤.处置不当。⑥.有害固体废物泛滥。 4. 城市垃圾处理的原则?

“三化原则” 减量化 、 资源化、无害化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1.什么是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目前对这一概念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惯性大小的表示,即环境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其变化难易程度的表示;另一种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2)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价和预测

3)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目前是以是否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作为判别的标准。

4)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一定空间和范围内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允许浓度所作的规定

2.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按时间来划分: 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是指对区域历史时期的环境质量,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的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三年的环境监测资料对某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是指对区域今后的开发活动将会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

2)按研究问题的空间范围:

局地的、区域的、流域的、全球的 3)按环境要素:

大气的、水体的、土壤的、噪声的质量评价,以及光、热、磁等评价 4)按照评价的规模:

单个基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性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3.如何进行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

测量空气污染指数有以下几个参数:二氧化硫(CO2)、氮氧化物NOX和总悬浮颗粒物(粉尘)用红外光(或紫外光)吸收的方法进行对比(比例测光方式)。

取各项污染物分指数中最大者代表该区域或城市的污染指数。即: API=max(I1,I2?Ii,?In) 立法、政策方案(或建议案)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着眼于全国的、长期的环境保护战略,考虑的是一项政策、一个规划可能造成的影响。这类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多是定性和半定量的预测方法和各种综合判断、分析的方法,是为最高层次的开发建设决策服务的。 5.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1)列举清单法:此方法是将研究中所选择的环境参数及开发方案列在一种表格里。列举清单法可以鉴别出开发行为可能会对哪一种环境因子产生影响,并表示出影响的相对大小,但它对环境参数不能进行定量计算。 2)矩阵法:通过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幅度”和“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总体效果。 3)网络法:可以鉴别和累积直接和间接地影响。 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环境质量的现状是人们近期已经实施和当前正在实施的行为对环境影响的结果。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植物长期生活在大气环境中,其生理功能与形态特征常常受大气污染作用而发生改变。大气中某些污染物会被植物叶片吸收,并在叶片中积累。这些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大气污染状况。正是由于植物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它指示的大气污染状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某一水域的水质污染状况应从三个方面来评定:①污染强度,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它们的影响效应;②污染范围,即在水域中各种污染强度所影响的范围;③污染历时,即在水域中各种污染强度所持续的时间。因此,对某一水域的水质进行全面评价,应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比较完善。然而,目前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些评价方法很难做到这一点,许多评价方法只能在水体污染程度方面做一定程度的反映,实际上这是很不完全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第七章 环境规划

1、什么是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这是在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而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2、环境规划的类型?

1)经济制约型的环境规划; 2)协调型的环境规划;

3)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 3、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环境规划的指标是直接反应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环境规划的名称;二是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据,即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据。环境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工作的基础,并运用于整个环境规划工作之中。(网上找的。)

4、什么是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对环境规划有何作用?

1)环境容量是指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和自然自下而上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某 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或者说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是有一定的 限度,这个限度称为环境容量。(书上是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位所允许承载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是可以各重要的环境资源。包括两个部分一基本环境容量。二变动环境容量。前者可以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2)环境承载力 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作用阀值。

3)作用:在环境规划中通过承载力计算可以确定人类生活活动与经济开发活动的一种量度,同时确定其环境约束条件,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而通过环境容量计算和分配,可以对人口、产业、城镇布局提出环境限制,并针对发展目标制定环境污染物控制措施,确保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 全球气候问题

1、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⑴人口膨胀 ⑵能源危机 ⑶森林面积锐减 ⑷土地严重荒漠化⑸自然灾害频发 ⑹淡水资源日益枯竭 ⑺温室效应加剧⑻臭氧层破坏⑼酸雨出现频繁 ⑽污染物排放量剧增以及越境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保护的方法

1)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的方法有:

1)就地保护,指就地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的的繁衍和进化。

2)迁地保护:指将某一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迁移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进行保护。仅对单一目标物种进行保护,主要适用于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的繁衍拯救。 离体保护遗传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3、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Ⅰ 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3).垃圾处理方式问题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5).水土流失问题 6).旱灾和水灾问题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8)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10).污染物的越境问题 Ⅱ 生态问题:

森林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危机;垃圾处理;水质污染与缺水问题严重 酸雨。

4、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

1、减少二氧化碳与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此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减少温室气体的种类,使用与排放。

2、植树造林,因为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1、中国人口的状况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状况特点: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迅速、增长率变化明显、年龄向成年型过渡,出现一定的老龄化趋势、农村人口比重达、人口分布不均一、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2)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数大,增长快,经济、文化发达区年龄成结构年化,不发达地区年龄结构年轻型,农村人口多,人口分布不均一,东南多,西北少,人口素质低。(有疑问,找不到) 2、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①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快,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慢,人口增长快,世界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可见人口增长造成,贫富差距加大。

②于粮食和耕地,耕地有限,粮食有限,而人口在增长,粮食趋向不足,耕地人均过低,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③于能源和资源,增长的人口需要消耗能源与资源,将造成不可再生资源枯竭,而可再生资源的产生小于人口的增长,也会造成资源的不足;能源上,现今的石油,煤炭是大量的,但是也是有限的,人口增长快,也会造成能源短缺。

第十一章、资源与环境

1、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水资源危机 ②土地资源危机

③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④粮食资源危机 ⑤能源资源危机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

1.什么是“三建设”,“三同步”?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是所谓的“三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是所谓的“三同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所谓的“三效益”。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包括三方面: ① 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② 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③ 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公平性包括代内与代际公平,区内公平与区际公平。

① 同代人的公平: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占世界五分之二的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困状态、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贫困作为持续发展进程中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

② 代与代之间的公平: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后代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因此,开发和利用资源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有余地。 ③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各国拥有按本国环境与发展的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确保在开发本国资源时,不使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受到破坏。

2、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在进行任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良好。如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目标和步骤有很大差异,但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对于环境问题全球必须采取联合行动,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也取决于人类的自尊和觉醒。

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两大矛盾中,后者居主导地位。 3.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及采取的对策? 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在于—— 1).人口压力大2).资源短缺严重3).深刻的环境危机4).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4、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 1)、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始终坚持“三建设”,“三同步” 2)、明确可持续发展的4项战略任务 ①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②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防治,认真治理城市“四害” ③ 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 ④ 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落实可持续发展的4项战略措施 ① 人口战略:是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如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

②资源战略:是指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如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能源安全。

③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保体制,如采用洁净能源,进行清洁生产等。 ④ 稳定战略: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4)、制定中国行动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