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题1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瘦骨磷(lín )峋 迸( bèng )溅 B.颓( tuí )唐 物竟(jìng )天择 . C. 芥蒂 ( dì ) 锲( qì )而不舍 D.粗犷( kuàng ) 毛骨耸( sǒng )然 2.下面文段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A. 乳:喂奶 B.是:表判断的动词 C.坐:同“座” D.绝: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 洒脱,两者相得益彰。 ....B.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说:“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 ....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

C. 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的去世勾起了人们对革命英雄主义不屑置辩的回忆。 ....D. 波特兰开拓者5月2日凭借利拉德最后0.9秒时的三分“绝杀”99:98力克休斯敦 火箭,创造了骇人听闻的奇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六一”节,许多年轻人因为已经长大,也玩起了滚铁环等传统游戏,以此怀念童年。 B.深深眷恋家乡南京的朱先生,在网上听到歌曲《锦上南京》,留下了亲切美好的印象。 C.“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大型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各界知名爱心人士出席仪式。 D.端午节前夕,许多厂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节日礼盒,来满足消费者馈赠亲友的需求。 5.阅读以下材料,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3分)

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叫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PM2.5因为颗粒细小,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也的研究报告中称,人类的平均寿命因为空气污染很可能已经缩短了5年半。 A.PM2.5即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

B.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

微生物等),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C.据科学家研究,PM2.5业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D.可通过限制大型燃煤发电厂和工业设备等措施来缓解污染,城市应大力提倡绿色公交

出行。

二、阅读与赏析:(49分)

(一)(12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

6.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苛政猛于虎也 ..

7.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 反: .③请生之 生: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峡口进友人[司空曙] (4分)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0.⑴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什么内容?在诗中有何作用?(2分)

⑵这首诗抒发的情感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三)艾在端午(4分)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

②请诸鲁 诸: .

④如鲍叔之言 如: .

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 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1.文章写艾,为什么以《诗经·采葛》开头?(2分)

12.第④段除了作引用外还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四)(4分)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②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③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④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⑤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⑥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⑦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