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完成下列竖直角观测手簿的计算,不需要写公式,全部计算均在表格中完成。 竖半测回竖指标一测回竖直测目盘 竖盘读 直角 差 角 站 标 位(° ′ ″) (° ′ ″) (″) (° ′ ″ ) 置 81 18 42 8 41 18 左 B 6 8 41 24 8 41 30 右 278 41 30 A 左 124 03 30 -34 03 30 C 12 -34 03 18 右 235 56 54 -34 03 06 9、用计算器完成下表的视距测量计算。其中仪器高i=1.52m,竖直角的计算公式为?L?900?L。(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取位至0.01m,需要写出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上丝下丝竖盘读目水平距高差数 读数 读数 (m) 标 离(m) (m) (m) (°′″) 83o1 0.960 2.003 103.099 11.166 50'24\10、已知1、2点的平面坐标列于下表,试用计算器计算坐标方位角?12,计算取位到1″。
点方向 方位角X(m) Y(m) 名 (°′″) 44810.1023796.97 1 1 2 44644.0223763.97191 14 12.72 1→2 2 5 7 11、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45m,望远镜盘左照准B点标尺,中丝读数v?2.56m,视距间隔为l?0.586m,竖盘读数L=93°28′,求水平距离D及高差h。
【解】D?100lcos2(90?L)?100×0.586×(cos(90-93°28′))2=58.386m
h?Dtan(90?L)?i?v?58.386×tan(-3°28′)+1.45-2.56=-4.647m 12、已知控制点A、B及待定点P的坐标如下: 点方向 方位角平距X(m) Y(m) (m) 名 (°′″) A 3189.126 2102.567 24.46A→B 3185.165 2126.704 99 19 10 0 B 24.53A→P 3200.506 2124.304 62 21 59 6 P 试在表格中计算A→B的方位角,A→P的方位角,A→P的水平距离。 13、如图所示,已知水准点BMA的高程为33.012m,1、2、3点为待定高程点,水准测量观测的各段高差及路线长度标注在图中,试计算各点高程。要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
计算题13
点L(kmV(mh(m) h+V(m) ) m) 号 A -1.420.4 0.008 -1.416 4 1 +2.30.3 0.006 +2.382 76 2 +2.30.5 0.009 +2.394 85 3 -3.360.3 0.006 -3.360 6 A -0.021.5 0.029 0.000 9 ? 辅助fh容??30L(mm)=±36.7mm 计算 H(m) 33.012 31.569 33.978 36.372 33.012
14、下图为某支导线的已知数据与观测数据,试在下列表格中计算1、2、3点的平面坐标。 水平距y x ?y ?x 水平角 方位角 点离 名 m m m m m °′″ °′″ A 237 59 B 1 2 3 99 01 08 167 45 36 123 11 24 30 157 00 225.853 -207.915 88.209 2507.693 1215.632 38 144 46 139.032 -113.568 80.201 2299.778 1303.841 14 87 57 38 172.571 6.141 172.462 2186.210 1384.042 2192.351 1556.504 计算题14
15、为了求得E点的高程,分别从已知水准点A,B,C出发进行水准测量,计算得到E点的高程值及各段的路线长列于下表中,试求 ⑴ E点高程的加权平均值(取位至mm);78.321m ⑵ 单位权中误差;
⑶ E点高程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改正E点 路线长权 数 PiVi2 Li 路线 高程值Pi?1Li Vi(mm(km) (m) ) A→78.3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