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教案

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散神聚,如何通过“形”把握“神”是读懂散文和准确答题的关键。但对于考生来说,正是因为散文的“形散”,而造成难“聚神”(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本书的做法是:在明晰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步阅读快读文。

一、明文体特征,知读文关注点

(一)散文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或哲理;“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特征:题材广泛多样。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3.形式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写法自由,体式不拘。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类别 写景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 写景散文 文体特点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象征 叙述、描写 代表作品 《荷塘月色》 《白杨礼赞》 写人叙事散文 《背影》 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象征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三)散文的线索、结构 1.线索

中心事件 感情 具体事物 时空变化 2.常见结构 关系类型 子关系 特点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如杨朔的《荔枝蜜》 如冰心的《小橘灯》 如刘绍棠的《榆钱儿》、胡适的《庐山游记》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递进关系 并列关系 对照关系 总分关系 分总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相并关系 相属关系 (四)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1.表达技巧

2.语言艺术 (1)语言特点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用词之美 叠词 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化用 句式之美(音韵之美) 修辞之美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2)语言风格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豪放与柔婉 柔婉 直露 含蓄 质朴(平实) 华丽(典雅) 豪放 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二、抓读文关注点,定解题信息区间 步骤一(任务驱动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步骤二(任务驱动2):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

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直露与含蓄 质朴与华丽 庄重与诙谐 简洁与细腻 庄重 诙谐 简洁 细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