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三综合与实践13《养蚕中的数学问题》教材分析浙教版

《养蚕中的数学问题》教材分析

练与用

第1题,(1)估计桑叶大小,学生的估计结果不一定相同,要关注他们是怎样想的。一般的方法是,先数出满格的,共有16格,再数出不满格的,共有23格,折合11.5格(不满1格的按0.5格算),共计16+11.5=27.5(格),即27.5平方厘米。(2)1条蚕一生消耗的桑叶重6×5=30(克),约30÷2=15(片),面积为27.5×15=412.5(平方厘米)。(3)反归一问题,9000÷(6000÷124),也可用比例解法,124×(9000÷6000)=186(棵)。(4)成活率(10000-800)÷10000=92%,10000×(92%+5%)=9700(条)。(5)①2008年比2006年增产750-460=290(吨)。数据比较复杂,可以使用计算器。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主要看对应的比值是否相等。2006年数量与产量的比是14720:460=32,2008年数量与产量的比是24000:750=32,两个年份数量与产量的比值相等,所以数量与产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第2题,(l)要注意计量单位,30×(60×60)=108000(厘米):1080(米)。如果教室按长9米、宽6米计算,周长是30米。1条蚕所吐的丝可以绕教室1080÷30=36(圈)。(2)按比例分配问题,770×

(1-

1)=660(个)。(3)对于中下程度的学生来说,首先是要理清对应关系:面料质量——“l”,210733?,x=5,可

10?x5千克——42%,210÷42%=500(千克)。(4)有多种方法可解,如用比例的方法:

提前5天完成任务。(5)先算出营业额,92400÷42%=220000(元),220000÷50=4400(条)。

第3题,许多学生对乡镇、村、户这样的概念不了解,教学时可简要介绍。填数时要结合数感与推理。比如,蚕茧单产由去年的37千克上升到( )千克,括号里所填的数应当比37大一些,所以是45。比较合理的填法是200个村,20000户农户,单产45千克,增产22%。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填法,说说是否合理。

第4题,学生采用的比例尺不同,图上距离也不同,也可比较谁的比例尺选得合理。一般来说,用1厘米表示100米比较合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