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一、传达课题立项通知,激发课题研究动力。 二、理论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通途》 整合的力量: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 螂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整合的涵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整合的关键: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整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 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 。 三、研究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体会。 活 莀动 螅主 肄要 蒄内 聿容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五) 时间 主持人 活动主题 2007.6.10 刘勇 地点 应到人数 理论学习 会议室 12 活动形式 实到人数 记录人 研讨会 12 杨琳琳 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1.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等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认知的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述和粉笔板书,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形象生动的实验模拟空间、形象活 动 主 要 内 容 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成为学习主人的体验中,他们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 2.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利用这种网络信息结构,可以充分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生活生存能力。 3.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进行的。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提供的生动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亦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六) 时间 主持人 活动主题 2007.9.20 刘勇 地点 应到人数 理论学习 会议室 12 活动形式 实到人数 记录人 研讨会 12 杨琳琳 活 动 主 要 内 容 如何搞好传统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指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相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本学科学习内容向纵深层次的发展,甚至是跨越本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更好的培养。那么,究竟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也就是说,重在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各个领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地整合呢?我认为关键之处在于找准整合点: 整合点之一:课堂教学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