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城镇体系关于六安定位

1.1.1 六安

(一)功能定位

合肥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大别山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连接合肥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纽带。全省农副产品基地、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基地。

(二)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指引

规划2030年六安市域总人口58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63-66%。

到2020年六安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80万人;2030年六安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20万人左右。

人口快速增长地区为六安市区和舒城县;人口适度增长地区为霍邱县、寿县;人口适度减少地区为金寨县、霍山县。

(三)交通设施建设

(1)枢纽设施:重点建设六安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和六安港等设施。

(2)线网规划:沪汉蓉高铁(合武段)、合六城际铁路;济宁-祁门高速公路六安段、商丘-景德镇高速公路六安段、上海-西安高速公路六安段等。

(四)生态发展指引

(1)主要生态廊道:淠河生态廊道、淠河总干渠廊道、史河干渠廊道、杭埠河廊道、淮河生态廊道等。

(2)主要生态控制区:大别山生态保育区、皖西水源涵养区,大别山生态保育区、天马自然保护区、南岳山-佛子岭自然保护区、万佛山-万佛湖自然保护区、东西湖水禽保护区,瓦埠湖、安丰塘、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自然保护区等。

(五)区域协调

与合肥市做好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衔接交通设施通道,促进产业布局和分工协调工作,共同做好梅山-巢湖-裕溪河水源涵养保护工作。

与安庆做好交通设施通道协调,共同打造大别山特色生态旅游区,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与淮南市做好旅游协作,促进交通设施通道协调工作。

与阜阳市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线路整合,促进资源、能源矿区保护工作。 与湖北省、河南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业协调工作。

(六)县(市)域中心城市与中心镇指引

(1)寿县:应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品牌,促进寿春-正阳关集聚区建设,密切与淮南的通道建设和文化旅游协作。

(2)霍邱县:应积极促进霍邱城关镇-霍邱钢城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关注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的关系。

(3)金寨县:应明确县域集中开发与生态保护区域,加强区域水源保护地建设,引导人口、经济集聚,加强旅游通道和设施建设,保护大别山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休闲基地。

(4)霍山县:应明确县域集中开发与生态保护区域,积极发展综合加工和商业贸易,加强区域水源保护地建设,促进衡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建设,加强旅游设施与通道建设。

(5)舒城县:应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强通道建设和功能衔接,促进城关镇-万佛湖-杭埠集聚区建设,密切与三河镇、同大镇关系,加强万佛湖、万佛山水资源保护以及旅游资源保护。

(6)叶集改革试验区:应密切与河南的通道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寨-叶集-姚李集聚区建设。

重点促进金安区三十铺镇,裕安区城南镇,寿县正阳光镇、安丰镇、迎河镇,霍邱县姚李镇、冯井镇,金安区毛坦厂镇、舒城县苏埠镇、杭埠镇、万佛湖镇,金寨县斑竹园镇,霍山县落儿岭镇、叶集发展改革试验区发展,扶优扶强,以点带面。

1.1 合肥都市圈

1.1.1 空间范围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市(含巢湖市、庐江县)、六安市(不包括霍山县、金寨县)、淮南市、桐城市,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2009年总人口1550万人,城镇人口771万人。2010年常住人口1549万人,2011年创造GDP5160.7亿元。

1

1.1.2 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实施都市圈一体化战略,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淮、合六同城化,优化资源配置,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促进皖中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规划202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1600万,城镇人口1000万。规划2030年合肥都市圈实现总人口1860万,城镇人口1400万。

1.1.3 布局结构

统筹环巢湖地区空间资源利用,以环巢湖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围绕合肥为中心,依托合宁、合巢、合淮、合六、合安等城镇发展轴,形成“中心放射”状空间结构。

(一)推进核心区环巢湖城镇密集区建设

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是省域内融入长三角分工体系,实施国家战略,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合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在继续实施滨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按照“中心集聚、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的思路,推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元化、开敞式转变,合肥都市圈的发展重心进一步东移,联合巢湖市,逐步形成环巢湖城镇密集区。

环巢湖城镇密集区包括合肥市区、肥东、肥西、巢湖市及庐江县、舒城县滨湖地区。环巢湖地区应统筹利用空间资源,合理确定该地区功能分区、用地布局,部署区域性重大设施的共享共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环巢湖地区空间品质,促进合巢一体化发展,推动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形成。

(二)提升壮大都市圈中心城市

合肥市,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和环巢湖旅游休闲基地,加强巢湖与长江的水运通道建设,实现合肥的通江达海,努力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淮南市,推进合淮同城化,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煤电化和矿山机械制造基地,建设成为依山傍水、生态优美的淮河流域重要的现代化大城市。六安市,充分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建设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成为大别山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连接合肥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的纽带。

1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本规划中总人口均指常住总人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