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全册

精品文档

(一)★桃花源记(P182-184)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笔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

林尽(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②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 )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③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④“不足( )为外人道也。” ..⑤既( )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⑤ 【课文要点】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二)课文分析 1. 内容结构:

(1)全文内容概括:渔人发现、进出桃源的所见所闻。 (2)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这是全文的中心)。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不可复得。(这是故事的尾声)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特点?

宁静安乐,祥和古朴,美丽如画。主要表现在环境——优美恬静,生活——安定和乐,民风——淳朴好客,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平等,生活自给自足。

3.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目的是: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否定,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劳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动生活的追求。——主旨

(毛泽东《登庐山》中“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文中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美好的地方,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各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有力地表明了当时的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描写桃林美景的作用:为桃源渲染美丽神奇的色彩,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8.重要语句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本文中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近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强化练习】

一、复习课文内容,完成1-8题。

1.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请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人间神仙境 下联: 2.根据课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 (2) ;(3) 。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8题。

(刘子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 之(刘子骥的名,子骥为字)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选自《晋书·隐.逸传》)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好游山泽( ) (2)深入忘反( ) ..

(3)欲还,失道( ) (4)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8.选文结尾“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色彩?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9.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10.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11.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精品文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