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编(2017年历史中考范围和考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编(2017年历史中考范围和考点)

主题一 苏联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包括第1课和第2课)

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

(1)原因或背景(必须了解):①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世界大站,对内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或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 ②领导者:列宁

③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④结果(注意识记划线之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或作用):①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地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由此诞生。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及采取的措施(必须了解) 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周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④1918年3月,迁都莫斯科 (5)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6)苏俄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措施(注意识记划线之处)

①军事上: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

②经济上:为了集中全国力量,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果: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内站中,有效地集中了全国人民的人力和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力下降,社会不稳定。

③结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温馨提示: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易混淆。(注意识记划线之处)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一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称作苏维埃俄国)。

九下第1页

考点2 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方面: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实施)

①背景(注意识记划线之处):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②中心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目的:恢复发展经济。

④作用: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⑤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⑥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⑦地位: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⑧启示:改革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政治方面:1922年底,成立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注意识记划线之处)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另盟共和国。

(4)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①实施新经济政策,②1922年成立苏联。 考点3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工业方面(注意识记划线之处):1928~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结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大加强。

②农业方面(注意识记划线之处):实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政治上(民主法制上)(注意识记划线之处):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种模式 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作用或评价(必须了解):积极: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弊端:第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损害农民利益;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严重阻碍了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①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要协调发展;②制定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 (6)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制定。

(7)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有:①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

九下第2页

集体化;②政治上或民主法制上:1936年制定新宪法。

(8)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是(必须了解):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9)苏联前期实行的政策 政策名称 看法(必须了解)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这战时共产1918-1920年三经济上的高度集中 一政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进入和主义政策 年国内战争时期 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趋显露,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因此促进了国新经济 列宁探索社会主联系起来,大力发展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策 义建设时期 商品经济 斯大林 斯大林探索社会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违背客观政治经济规律,弊大于利,模式 主义建设时期 体制 因此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有。

时期 特点 主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战后至二战前)

(包括第3课和第4课)

考点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含义(注意识记划线之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结为一体,构建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巴黎和会

A 时间和地点:1919年1月至6月,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B 操作和会的三国和三巨头:法国总理克理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C 主要内容或目的:惩罚战败国,协调战胜国之间的关系。 D 结果(注意识记划线之处):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以及与其他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凡尔赛体系。

E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必须了解) 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F 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九下第3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