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松散的邦联对年轻美国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时,他们首先想到要加强中央的权力。究竟怎样加强中央的权利呢?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要制定 1787 年宪法?这里面有一个过程,过程中还有一些争论。我们要把这些素材加进去。第二个问题是课程标准中提到,这一课学习的第二个知识目标是了解美国的总统制。可是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两党制,这里就涉及到提供的素材与课程标准中的差异问题。怎么办?我们要从教材中找到有利于说清楚两党制的素材,再从其他地方找到有利于说清楚总统制的素材,补充进去。
专家: 这里你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素材的缺乏,没有完全理清楚为什么要制定 1787 年宪法,书上讲就是因为松散的邦联。但实际上制定的过程非常复杂,除了加强中央集权,还涉及到究竟要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宪法,这里涉及到各个州的利益,所以在制定宪法之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各州的代表有争论,这些争论的价值也应该可以发掘出来。各个州之间有着利益冲突,怎么解决?大家通过协商,求同存异,最后共同完成了宪法的制定。我想这就是我们强调的非暴力原则来共同构建一个国家。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国 1787 年宪法,正如其标题所说的 ——“ 权力制衡,利益平衡 ” ,这个意义就很重大了。第二个问题是素材之间有冲突,总统制的知识点,下面却是两党制的素材,两党制是对总统制的补充吗?实际上两党制是对整个美国的政治制度的一个补充。美国是总统制,但并不是说美国总统权力最高,除了有课本上所强调的国会、最高法院的相互制约之外,还有政党制度的制约。政党又从哪里来的呢?通过选举。所以前面一课讲到英国选举问题,这一课中涉及到选举是很重要的,体现出主权在民这样一个原则。这一课中内容很多,我们再请两位专家谈谈,看其中还有哪些可以出彩的地方,还有哪些素材是我们教师要注意的地方。
专家: 素材的使用一定要考虑其价值问题。比如刚才提到的关于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使用的素材一定要考虑到其价值,也就是说使用这个素材,能够反映什么问题呢?从农业工具的改进中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与科技发展相联系。科技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同时它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讲到 1787 年宪法,也有一个素材使用价值的问题。美国选择的是总统共和制,法国是议会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各国代议制度都是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每一个国家在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时,都有所创新,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这个创新给体现出来。注意到这些有利于我们把握好选择素材的尺度。
主持人: 我想我们平时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把教材中好的素材利用进去,在课外发现好的、有价值的素材也要随时补充进去,让这些素材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专家: 对,课堂是中心。教材是为课堂服务的,我们是要 “ 用 ” 教材,教材中好的方面我们一定要使用。
专家: 听了各位老师刚才的讨论,我想到在讲美国 1787 年宪法时,教材是从制度层面来讲的。但是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它有思想方面的渊源。针对这一点,教材中有一些栏目设计的非常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比如说 “ 学习思考 ” 中讲的美国民主派领袖杰弗逊,是美国民主制度的设计师,思想是从他们那边来的。因此老师可以适当补充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民主思想发展的内涵。
专家: 对,如果学生水平较高,我们还可以补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因为美国的民主思想主要来源于法国、英国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当然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也存在矛盾的地方,这里就可以体现出争论的问题。所以可以说 1787 年的美国人为美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奠定了未来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石。所以就像刚才杨老师所讲的,创造很重要,刚才杨老师讲了两点:一个是农业技术的创造,一个是政治制度的创造。实际上我觉得制度的创造,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创造,可能更加重要。
主持人: 在新教材里面出现了一些新的互动栏目,那么我想请问各位老师,如何使用好新的互动栏目呢?
专家: 是的,高中四个版本的新教材,都设计了一些非常好的栏目。这些栏目,往往都注重课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 A 版教材为例,其中就设计了很多互动栏目。比如说,有 “ 专题导语 ” 、 “ 学习建议 ” 、 “ 课前提示 ” 、 “ 资料卡片 ” 、 “ 史学争鸣 ” 等等。这些互动栏目在教材中非常重要,作为老师不应该忽视它们。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我觉得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 史学争鸣 ” 栏目,它向学生提供了很多史学界、学术界百家争鸣的观点,作为我们老师如
何使用这些素材呢?我觉得老师们有效地使用这些栏目里的素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能力。但是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健全,仍处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老师要注意引导。特别是在涉及到 “ 争鸣 ” 的问题上,一些史学界目前还没有成熟、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上,我们老师特别要注意引导。
专家: 关于这个问题,朱教授讲的很全面,我也非常赞同您的观点。互动栏目中 “ 史学争鸣 ” 确实非常有新意。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例如课本上《英国的代议制度》这一课,它的 “ 史学争鸣 ” 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应该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而有人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是其真正归宿。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革命后英国的发展情况阐述你的观点。这个问题,在史学界曾经争论得很激烈。那么我想,这里设计这个问题,并不是一定要得出一个唯一正确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同时这个设计也可以与 “ 过程与方法 ” 这样的课程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学生要找到充分的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一个过程的问题。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专家: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遇到互动栏目,就要巧妙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就拿刚才的问题举例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底要不要废除君主? ” 利用这个争鸣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谈谈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形成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我们也可以借助教科书中争鸣栏目的内容,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比如 A 版教材中有一个史学争鸣的内容 ——“ 是谁打败了日本? ” 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可以利用它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组成小组,搜集素材。
专家: 那么这里面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史料学生搜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学生到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上寻找非常困难,所以实际上大多数史料都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老师在提供给学生史料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不能只提供给学生一个观点的材料,另外一个观点的材料就不提供或者提供的很少。那么学生不用辨别就知道选择哪个观点,知道哪个观点是老师预设的。所以我觉得还是把矛盾冲突摆出来比较好,让学生不知道哪一个是老师预设的答案。当然当矛盾冲突十分尖锐时,老师要注意正面引导,就像刚才朱老师所谈到的一个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刚才 “ 谁打败了日本 ” 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民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个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教师就需要利用史料来证明中国人民在抗战当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应该要把这样的观点引导给学生,而非灌输给他们。
主持人: 我这里还有这样一个问题:过去我们使用的是一套教科书,可是现在我们出现了四套教材。而且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使用的教科书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教师们对此很不适应,担心教科书的不同是否会造成课程目标达成的差异呢?对此,各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专家: 对这个问题,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教材编写是对课程标准理解与再创作的过程,不同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不同,对知识内容呈现趋向的差异,造成不同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面对教材这种多元化的趋势,我们要了解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一个版本的教材。所以,虽然在各地区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课堂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必修一的专题一中有这样的课程标准 “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 。各个教科书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所以在一个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不会对我们的教学发生太大影响。因为我们老师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专家: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多看几本书,要借鉴其他教材。我们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比如刚才杨老师举的例子,有的版本强调君权与相权,有的强调中央与地方,还有的讲到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但是不管哪个版本,都要重视专制主义是怎么加强和中央如何控制地方这两个问题。
专家: A 版教材中,必修一的第一专题中讲解宗法制度时补充了礼乐文化这个知识点,讲得很好,很充分。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看过一些其他教材,比如 B 版教材中有一个很好的知识点 —— 宗法制度示意图。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把它运用过来,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宗法制度的特征。
专家: 在一标多版的情况下,我们无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兼顾到其他教材的优点。我们有一篇文章 —— 《采得百花酿成蜜》,就是专门讨论从多个版本的比较中如何优化教学。
主持人: 以上是四位老师就 “ 如何围绕课程目标处理教材 ” 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下面我们请各位老师对上述的讨论做一个总结。
专家: 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听下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新课程下,我们的观念要发生变化,我们是在 “ 用 “ 教材,我们是一个导演,但学生不是演员,学生也是导演,他们在导演自己的学习。而教材,不过是我们 “ 两个导演 ” 手中的工具而已。
专家: 对于教材来说,我觉得教材可以有多个版本,但是老师们首先依据的还是课程标准。
专家: 我同意杨老师的看法。在一标多版的情况下,老师要在充分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有机的参照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四、如何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主持人: 前面我们进行了三个问题的讨论,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四个问题的讨论 ——“ 如何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讨论,我们一共选择了三个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曹伟老师上课的片段:
插播影片: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曹老师: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那么我把它概括一下,主要有三点: 1 、 宗法制 2 、 分封制 3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那么大家看一下其中第一点宗法制和第二点分封制在课标上面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了解。 曹老师:对,是了解,这是属于能力要求的最低的一个层次 , 只要识记就可以了。第二个课标要求大家还有印象吗?是认识其特点,那么 “ 认识 ” 是属于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一个层次,属于理解层次。那么这样看来就很简单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我们要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学习来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好,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宗法制。在学习宗法制之前先请大家来认识一个字 ——“ 宗 ” ,那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运用我们语言学的知识,比如说这个字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字?象形字还是会意字,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谈一谈。 学生甲:我觉得可能是一个象形字。因为有一种代表权力的玉器叫作玉琮,我想这个 “ 宗 ” 可能和 “ 琮 ” 有关系。 曹老师:跟玉琮是有关系的? 学生甲:对,所以我觉得是象形文字。 曹老师:那么它像什么样子呢?或者像什么东西呢? 学生甲:我感觉它有点像个人吧。 曹老师:好,请坐!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见解呢? 学生乙:我觉得这个字拆分开来有点像 “ 家 ” 、 “ 天 ” 、 “ 下 ” 三个字。 曹老师:好的,怎么拆分呢?哪里像 “ 家 ” ? 学生乙:上面的宝盖头像 “ 家 ” 。 曹老师:好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凡是和这个符号有关的字好像都和家有关系啊?是的,因为在古代, “ 家 ” 的概念就是房子,就是建筑。好,最上面是一个建筑物,下面是一个 “ 示 ” 字,那么 “ 示 ” 字是什么含义呢?这个很关键,如果大家知道这个字的含义,那么宗法制就很容易理解了。好,我来告诉大家,这是祖宗的神主,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供奉祖宗神主的地方就是 “ 宗 ” 。 “ 宗 ” 就是 “ 宗庙 ” 、 “ 家庙 ” 的意思,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大家能不能理解?好,那我们通过 “ 宗 ” 字的含义,大家能不能看出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祭祀祖宗的地方叫作 “ 宗 ” ,政治同什么结合起来了呢?供奉的是人还是神?好,大家分析一下,我们一会找个同学来谈谈,哪为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丙:我觉得是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曹老师:好,请坐!他说得很好,已经把两个特点说出来了:首先是政权(他说的是王权,意思是一样的)和神权的结合;第二个就是政权与血缘结合起来,也就是与族权结合起来了。好,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讲到这,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通过观看下列的一段历史假说,看大家对宗法制会有什么新的见解呢? 历史假说: 周天子老了,膝下有 4 个儿女:大儿子(妃嫔所生);二儿子(王后所生);老三是王后所生的女儿;小儿子(王后之子)。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曹老师:如果你是周天子,你会怎么办?来,这位同学,请你谈谈。 学生丁:我觉得王位应该传给二儿子,因为大儿子是嫔妃所生的,嫔妃的地位没有王后高。而老三是女儿,所以她是没有继承权的,男子才有继承权。另外小儿子,他的辈分较低,他不是长子,所以他也不能继承。 曹老师:很好,请坐!这段历史假说最后立二儿子为继承人,实际上反映了嫡长子制度的第一个特点:立嫡以长不以贤。王后所生的儿子比其他的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特别是长子。如果说其他的儿子比嫡后的儿子更贤能,或者说年龄还要大,有没有继承权呢? 学生:没有。 曹老师:对,没有。那么如果王后没有儿子呢?那怎么办?好,这又是另外一个历史假说了。怎么办呢?这就牵涉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第二个方面:立子以贵不以长。那么这里的 “ 子 ” 还是不是嫡子呢?不是,那么这个 “ 以贵 ” 指的是什么呢?是指母亲的地位,是要在周天子的妃嫔中选择家势背景较好的,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妃嫔,她所生的儿子享有继承权,不考虑年龄。 好,王位继承人选择出来了,那么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呢?嫡长子继承,然后为了缓和诸子之间的关系,实行的是余子 “ 分封制 ” 。对其他的儿子进行分封,分封为诸侯王。这里就出现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周天子为大宗,其余的为小宗。那么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分封制下,大宗与小宗是什么样的关系,就是周天子的这些儿子们,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如说,从血缘上来看是什么样的关系?从政治上来看是什么样的关系?很清楚,在血缘上,他们之间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他们是君臣关系,所以说,他们之间的身份是双重的。那么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不仅体现在周天子的王位继承上,在分封下去个诸侯上,诸侯死了之后,他也存在同样的继承制度,也存在着我们刚才讲的宗法的基本原则。 诸侯死了之后,由他的儿子来继承,这样子繁衍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副图片 ——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大家看看能不能理解?最底下的是天子,天子死了之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嫡长子继承了王位,其余的诸子分封为诸侯。等到诸侯死了之后,按照同样的原则再推行下去,然后是卿大夫,然后是士,士以下就不再进行分宗了。好,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法制。 主持人: 请各位老师对这个案例做一个点评好吗?
朱煜: 我简单地说一下。我看了曹伟老师的这堂课,发觉曹老师上课有一个特点:他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个人认为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且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主流教学方式。讲授式本身与探究式并不矛盾,是一对互补的教学基本模式。讲授式或探究式本身不存在优劣,关键是我们什么时候使用讲授式,什么时候使用探究式?关键在于:一、看教材内容;二、看学生的特点;三、老师在使用方面的考虑。曹老师采取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因为他这种 “ 讲 ” 并不意味着一味灌输,他在整个 “ 讲 ” 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堂课虽然他个人讲得比较多,但还是调动了学生积极得思考,促使学生围绕教学的中心点进行探索。
专家: 对,这节课其实很难把握,因为这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节课 —— 宗法制和分封制。老师把教材一拿到手 他就觉得很难 ——“ 怎么入手啊? ” 老师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宗法制是一个新概念,分封制是一个以前就有的概念,所以很多老师在讲这节课的时候,简单把课本的文字做一个复述,或者简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而曹老师这节课设计的还是不错的。他这里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切入点,他从一个字来切入 ——“ 宗 ” 。他从这个字来切入,实际上就扣紧了主题,同时他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历史教学中也可以用语言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进行探索。刚才朱教授讲得很对,就是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着的,虽然思维过程看不到,但是我们从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以看出这点。这些问题设计的难度很大,但是学生的思考还是跟上来了。他是根据这个班的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问题,可能如果换成另外一个班,这样的问题就偏难了,但是对于这个班是合适的、成功的。
专家:: 看了曹伟老师的课,我有一些感受。在新课程当中,我们老师要树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怎样体现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呢?在这里面有很多的方法。曹老师的方法是什么呢? ——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