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复习资料[全套]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

经济学常识

考试内容:第一课 考试目标:

1、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3、 货币的基本职能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5、价值规律的作用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货币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

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

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纸币与通货膨胀

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

换。

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试内容:第二课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考试目标:

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市场经济极其特征

4、 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及手段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基本知识点内容:

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

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

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规律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

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

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以外,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

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因素分配结合起来,教育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

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

规进行。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1)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个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 (2)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

求和社会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

(3)如果二者不平衡,将引起波动。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国

家就必须控制使二者达到平衡。 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致平衡的前提下, 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也需要国家进行调控。

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的措施。

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

理经济的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

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考试内容:第三课: 考试目标:

1、公司

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知识点分解: 1、公司 (1)含义:

公司是以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分类:股份而有限公司和而有限责任公司 2、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

第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第二、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民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企业。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⑴ 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

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

⑵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公

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

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有两条: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

动技能,使企业的经营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

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最多的适

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考考试内容:第四课 考试目标:

1、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要加快发展的三产业 4、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极其关系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提供食物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第二、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第三、农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第四、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第五、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第六、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2)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不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

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很长时

期难以改变。

(4)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发展农业要依靠党的政策。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 并不断充实完善。同时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二、发展农业要靠增加农业投入。国家投入主要用于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骨

干工程,农业重点基础设施和商品粮基地等建设。

第三、发展农业要靠科技。必须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使我国农业走 上高产优质高效之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

2、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我们今天经济生活的主轴,它的旋转带动着其他

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随之旋转,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工业在国民经济的的作用

第一、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第二、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第三、工业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第四、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五、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含义和组成

第三产业是指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和各种行业的总称。 组成: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业和仓储业等。第二层次:是指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 (2)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意义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和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可以促进市场充分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转业化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为改革开放

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既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又可以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

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

第三、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

第四、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建设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A、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只

要权利包括: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B、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有: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机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C、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

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每个劳动者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才成了统一的关系,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以保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