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解析:选A 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都出现负增长,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正确;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城区人口呈减少趋势,B错误;Ⅳ阶段后,费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转负,说明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从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大致由-0.8%变为-0.3%,只能说明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迁出的数量变小,而不是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C.人口政策
B.产业结构 D.自然环境
解析:选B 波士华城市带作为世界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交通已比较完善,A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前期由于污染严重,人口向外迁移,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口逐渐回流,B正确;美国人口政策在1970~2008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C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主要是人文因素,而不会是自然环境,D错误。
3.(2013·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图1
图2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_苏北地区________ 。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化的差异和发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发展方向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读图即可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化水平主要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第(2)题,城
镇化进程特点可以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等角度分析。第(3)题,优势条件主要从受上海市的影响角度分析。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第(4)题,城镇化不能只追求数量和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域的协调发展。第(5)题,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要立足本区域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结合三个选项所述的发展策略,即可进行匹配。
答案:(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题组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2012·天津高考)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A.a增加 C.c减少
B.b增加 D.d减少
解析:选B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水循环的构成环节a、b、c、d分别表示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使用透水材料铺设地面后,将直接导致下渗增加,进而使地下径流增加,而地表径流会减少;由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地表土壤层的持水量增大,从长期来看,蒸发量可能会增大。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2011·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是( )
A.① C.③
6.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B.② D.④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疏浚河道 ③加强道路建设 ④完善排水系统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5.A 6.C 第5题,由题图可以看出,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因为城市硬化路面多,下渗少,导致洪峰提前);②是自然状态下的洪水过程线;③是修建水库后,受到水库调节的洪水过程线;④是自然状态下的地下径流过程线。第6题,防治城市内涝,可以采用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地表水的泄流速度。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1.B 2.D 第1题,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2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区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所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2014·太原诊断)下图示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
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解析:选D 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小;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
4.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
解析:选D 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由于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2014·石家庄联考)2011年6月8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确立了我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东西向的陆桥通道和长江通道为横轴,以南北向的三大铁路通道为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读我国超大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分布图,回答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