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百家争鸣”22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百家争鸣”2016年8月号第12辑

1. 女儿成父亲“教育实验品”错在哪里 2. 动车“两次吸烟终身禁乘”合适吗? 3. 让好奇心催生基础研究“一念非凡” 4. 大学要多些“养士”精神 5. “方崔骂战”该收场了

6. 让孩子不再迷恋解题“神器” 7.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上海出品”的启示 8. 提供“中国方案”何以成为可能 9. 为中国的“G20时刻”喝彩 10. G20杭州峰会何以如此重要 11. 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中国智慧 12. 女排夺冠,这很中国 13. “幸福GDP”的多重含义

14. 你知道“yan1—40”是道啥菜吗 15. 女排精神:非宁静无以致远

16. 《北京折叠》获雨果奖是好事坏事?

17. 全城找录取通知书“正能量”为何不感人? 18. “在家上学”需要立法规范 19. 最低工资能不能“甘蔗两头甜” 20. 上财教授解聘风波,不能含糊过去 21. “司机鸣笛担责”背后的真问题 22. 干部履职不力被问责,一点都不冤 23. 如何让更多人接受器官捐赠 24. 读懂“不愿父母探望”的尴尬 25. 健康中国需要大处方大视野 26. 不能纵容平台当“甩手掌柜” 27. 让在家教育少点偏执多点理性

1. 女儿成父亲“教育实验品”错在哪里 2016-08-23 14: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毕 舸

11年前,四川省泸州市一位父亲的举动轰动一时。2005年春,泸州市纳溪区居民李铁军以“娃娃到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将女儿李婧磁带回家自己教。女儿的母亲向纳溪区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李铁军违反义务教育法,请求法院判决让女儿重返校园,这起“家教挑战义务教育法”案轰动全国。面对法院判决,李铁军表示“宁肯坐牢也不送女儿到学校念书”,女儿自此再未踏入过学校一步。11年后,媒体探访这位固执的父亲以及他的女儿,李婧磁大方坦承,自己连初中试卷都考不及格。父亲李铁军也承认,女儿在语数外和物理化学这些学科方面均学艺不精。但李铁军坚持认为自己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说,他在培养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媒体标题是“21岁女儿考不过初中试卷”,似乎是对李铁军教育失败的某种暗示。其实,女儿初中试卷考试不及格只是一方面,毕竟也有观点认为,应试教育那套或许对于自教自学的李铁军和女儿来说,确实难以对接,就此判定李铁军的教育实验结果并不公平。 即使这样的说法成立,但李铁军的教育依然充满着争议。他实际上还是在施行一套刻板

1

的教育模式,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教育成功学,对孩子施教。他音乐美术天文无所不教,说明还是希望孩子成为具备各种知识的全才,只不过在这些领域,李铁军只相信自己的眼光,认定教给孩子的都是精华,从而避免学校教材的“糟粕”。

李铁军与孩子独守家中的11年,老师是他,孩子是学生,但是,在这个李铁军自造的教育体系中,缺乏了其他重要组成元素。完整的家庭结构被破坏,李铁军的妻子不仅离开,而且还曾提起诉讼,要求李铁军把女儿送回学校。女儿独自学习和成长,其间没有可交流的小伙伴,人际关系几乎虚无化,孩子就此生活在一个封闭世界中。 这才是李铁军教育模式的最大问题。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但是,李铁军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单向度的内容,是李铁军一个人的知识、经验、阅历和审美,而非多元化的文化和知识融合。女儿无法接触个性、经验、知识结构不同的教师,也无法与同龄人之间分享和交流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孩子成为了李铁军的人生复制,按照被定义的“伟大科学家”未知之路蹒跚前行。 即使孩子成为不了李铁军理想中的“伟大科学家”,起码要学会自立。但是,李铁军依然在限制孩子对于未来发展的选择,无论是孩子的恋爱、婚姻、就业,还是作为成年人对于不同生活道路的取向,李铁军都有着自己的管理标准,说到底,女儿仍然是李铁军实验的未成品,这岂不是这位女孩的悲哀?

李婧磁长期中断了学业,没有正规教育体系颁发的学历,那么她有朝一日踏入社会,只能依靠自己业已获得的知识,以及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可是,李铁军给予了李婧磁这些生存必需技能么?或者说,即使李铁军希望孩子获得以上技能,他是否有足够能力做到这一切呢?

在整个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李铁军所谓的反抗现行教育体制,试图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成为其成长的唯一导师,但孩子所有关于学习、成长和人格培育的内容,都来自于李铁军的定义。李铁军梦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却似乎并没有征询女儿的意见,同时也不接纳来自他人甚至是亲人的建议,把孩子圈进了逼仄的精神笼子直至今日,这与他所反对的学校应试教育又有何异? 定义子女人生的教育只会失败,谁也不能扮演孩子面前的上帝,无论你是父母还是学校,乃至社会所定义的那些主流成长模式,都只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多选题之一,否则就可能演化成悲剧。(毕 舸)

2. 动车“两次吸烟终身禁乘”合适吗? 2016-08-23 16:35 来源:西安日报

8月15日起,铁路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动车组吸烟现象的打击,在动车上吸烟被抓两次将终身禁止乘坐动车。昨日,中山车站派出所通报,新规实施后,仅两天,在动车上就查获一名吸烟的乘客。该乘客作为被新规处罚的中山“第一人”,不仅需要交纳500元罚款,还需签订协议书,再次违法吸烟,终身禁止购买动车组列车车票(G字头、D字头、C字头)。(8月22日《中山日报》)

以身挑战“动车禁烟新规”不明智

“动车禁烟新规”公布没几天,中山就迎来了处罚“第一人”,估计接下来,全国各地均会出现以身挑衅动车“禁烟令”的“第一人”,争当“第一人”不是什么时候都是骄傲的,如果像女排那样拿“奥运会金牌”,当然是为国争光,可成为被动车“禁烟令”处罚的“第一人”,却是一种羞耻。

据了解,对于动车上的吸烟行为,2014年起实施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等16种行为属于危害铁路安全行为。由公安机关根据违法情节等将予以“责令改正”,并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但这个规定还是被许多“烟民”视作“软柿子”。今年3月23日,一趟从重庆开往成都的

2

G8526次高速动车组上,车辆运行至隆昌北区间时,一名乘客偷偷在卫生间抽烟,导致警报响起,列车紧急降速。事后,该男子被警方处以500元罚款。从越来越多的违反“禁烟令”看来,惩罚震慑还远远不够,为了保证公共安全,动车对吸烟的惩罚不得不“升级”。这受到公众难得一致的欢迎。(王军荣 浙江) 动车“两次吸烟终身禁乘”有待商榷

我国《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确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等危害铁路安全的行为,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也就是说,按照这一规定,乘客在动车上吸烟首次被罚500元的情况下,如果再犯,完全可以依照此规定通过加大处罚数额等法规内的方式予以警示和教育,到达禁烟的效果。 但事实却是,动车“史上最严禁烟令”,尤其是在实际执行中,无疑违反了这一规定和作为市场服务者应觐守的顾客至上的基本要求,在还仅罚500元等还没有穷尽法规规定的处理手段和力度等遏制乘客吸烟情况下,就直接剥夺终身乘坐动车的权力,无疑有出手太重的嫌疑。

更重要的是,动车“史上最严禁烟令”虽然反映了铁路部门的责任感,目的是为了保证乘客和动车的安全,社会应该给予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对于终身禁乘的规定,却有超出法律和部门权力之嫌。从我国《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看,虽然规定有动车禁烟和一定额度内罚款的规定等,但并没有赋予包括铁路部门乘客动车上“两次吸烟终身禁乘”的处罚和处置权力。

3. 让好奇心催生基础研究“一念非凡” 2016-08-23 16:36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荣启涵 暗夜里踽踽独行,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摸索前进,如何突破认识的边界?因有好奇心的存在,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维度,才会被不断拓展。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其中一句“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无疑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在国家规划中明确提及好奇心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可谓恰逢其时、切中要害。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探求新知的内在渴望,更是基础研究的原始冲动和活力所在。对科学家而言,面对未知的世界,有什么理由不去探索?

20世纪上半叶,为了认识自然及其隐藏在“暗夜”中的规律,爱因斯坦、玻尔等一批科学家怀着对未知的好奇,揭示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拓展到全新的维度。

以认识新事物、揭示新规律为己任的基础研究,曾经坐过冷板凳。如今,国家有能力也有实力,鼓励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用好奇心驱动创新,突破现有的认识边界。

好奇心驱动,让基础研究更有定力。“把冷板凳坐热”,不仅要靠科学家对探索的执着,还需各方力量拿出实实在在的资金、政策支持,给“冷板凳”加加温。与此同时,还要让科研工作者跳动的好奇心不被评价和考核体系所束缚。基础研究需要充足的自由空间和宽容失败的态度。探索未知事物注定路途曲折,科研本身就蕴含着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

好奇心指引,让基础研究更接近“一念非凡”的原创发现。放手鼓励训练有素的科研工作者以“天马行空”的姿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某个闪现的灵感,或许成就了人类认识的纵身一跃,带给世界科学意想不到的进展。 4. 大学要多些“养士”精神

2016-08-23 16:38 来源:河南日报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