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对自己的某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做一具体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设计 课题: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课时安排:第2课时 目的要求:
指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及其营养储备的主要内容,并能合理证明。 初步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能根据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重点:
1. 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及外部条件。 教学难点:
1. 如何设计试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大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归纳异同点。 2. 种子萌发过程个结构的变化规律。 3. 种子萌发的条件。
4. 如何测定种子具备萌发所需的内在条件。 二、种子的营养储备
引导学生阅读P105,找出种子的营养物质都有哪些,如何初步证明。
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共同学习各个实验,通过各种现象验证各种营养物质。 三、种子萌发所需的外部条件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各种外部条件?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P106活动,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结论。通过P106讨论题归纳种子萌发的各项外部条件。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种子结构进行简单复习,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重点对营养物质、外部条件等进行实验探究与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从而掌握本部分知识。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部分理解能力较好的班在20-30min可完成教学任务,便可执行课堂实践活动,利用奶油花生作奖励,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可以通过实物考察他们对种子结构的理解,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部分不太清楚的学生通过辨认解剖花生能更好理解种子的结构。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但活动时纪律有点乱,第二个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管理,纪律好些。以后需注意纪律管理工作。 教案分析: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学教师需要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要构建新的生物学教学理念,首先要强调师生互动的关系,创设基于生物学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的课堂。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教学和探究能力的学科,所以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使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本节课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实践活动,积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其中成
1 / 4
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欣赏者。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学生是什么?
首先,学生是人。意味着我们必须真正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给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努力寻找答案。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丰富、独特的发展“资源”。将教育由以往单纯的“塑造”、“改变”和“授予”转变为对学生潜能、灵性的“激活”与“唤醒”。 在这次小活动中,很多学生都能够回答出花生壳的结构名称,这也带给我小小的意外惊喜。本以为简单的说明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其实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只有更细致,没有最完美。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最后,学生是富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努力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就像这次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记住课本图中的种子各部分结构名称,但是看到真正的花生种子时,还是稍显迷惑,不懂辨别。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适当进行教育,让其明确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理解各部分的结构特点进行记忆。另外,学生难免由于兴奋等原因会造成课堂秩序的紊乱,这时候,教师也要适当处理,切忌盲目怒吼或者视而不见,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偏差,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就像本节课一样,学生在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也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思考、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评价内容单一;二、评价标准单一;三、评价方法单一;四、评价重心单一。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因此,新课程提出教育评价的关于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一、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二、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立足于新型的评价标准,本节课除了常规的习题巩固,还采用实时实物考察,即使给予评价和奖励,基本能做到对课堂内容的多元评价,学生的知识学习、理论运用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检测,基本符合新课标下的评价改革方向。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 2、案例分析:
李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厉,上课时学生不能有任何违纪行为,如说话、小动作等。她留给学生的作业量也比其他老师的多,除去课本上的习题外,还要给学生布置许多练习册、检测练习、模拟试题册的习题。每天,李老师不是在教室上课,就是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上课时为了给学生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经常在下课铃响后还在给学生继续讲课。为了让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全年级排名靠前,李老师还经常利用自习课或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上课、陪学生做练习。期末考试结束,该年级李老师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比其他老师任教班级平均高出2分。在该校的校长看来,李老师是一位有责任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好教师。为此,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了李老师,希望大家都向李老师学习。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 问题:
2 / 4
(1)你如何评价李老师?
答:李老师的严格要求有利于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态度认真勤恳、教学成绩突出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如果为了严苛的课堂纪律而抹杀学生的积极灵动是可惜的;如果为了保证考试成绩而大量加压作业、拖堂都是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的。拖堂使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课间休息,严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大量的作业会牺牲学生很多课余活动的锻炼机会,李老师把学生认为使学习的机器,而不是一个人,严重违反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观,影响其综合能力的发展。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 (2)校长应当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答:校长评价李老师的工作时,只倚重学科知识,评价方法一传统的笔纸考试,过多倚重量化的结果,都体现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重心单一等不少问题,这些均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因此,有必要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改革。新课程提出的关于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之一是: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思想,案例中校长对李老师的评价不宜过于单一,考量评价教师工作时还应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而不应单一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尽可能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 (3)请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怎样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答:此次国家义务教育生物学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教好初中生物,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新的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灵活制定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 一、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教学
教育为科学的发展,科学为大众的生活,初中生物要求的是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具体内容大多围绕人与生物圈而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例如,在具体的七年级上册初中生物第7章的教学工作中,应多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引导同学思考绿色的作用,理解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结合时事新闻例子加以引导同学分析,而应努力创设条件去努力完成这一要求,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摒弃了原有的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和系统的旧知识体系,建构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中心的新知识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初中生物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生物学家,而是为了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能再按以前教学的老路,过分强调知识的到位,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和加强,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例如学习到吸收作用时,通过分析各种无机盐的作用与实际运用,让学生初步体会将来参加社会生产生活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从而教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听到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的过程。初中生物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质量都很丰富。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应努力从学生基础认识与知识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诱导学生多问问题,作出假设,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对教材所列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后的表达交流,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