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
测定溶液的pH
D.稀释浓硫酸
【分析】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一贴:用少量水润湿的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 B、在测定空气成分时选用的物质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该物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该物质是非气体状态的物质;对应的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
D、在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 【解答】解:A、图中没有玻璃棒引流,漏斗的下端没有紧贴烧杯的内壁,故A错误;
B、木炭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了新的气体,故B错误; C、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这样会污染溶液,故C错误;
D、在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存在正确,故D正确。
第11页(共24页)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过滤的正确方法、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测定、溶液pH测定的正确方法、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6.(2.00分)元素观、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下列有关元素和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成物质的粒子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考虑; B、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考虑;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数考虑。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考虑;
【解答】解: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成物质的粒子;故正确;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C﹣12、C﹣13、C﹣14,故错;
C、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故正确。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故正确; 故选:B。
【点评】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并能灵活运用。
7.(2.00分)2017年春季,在张献忠沉银现场,考古学家发现了金币、银币、铜币和银锭,还有铁刀、铁矛等兵器,金币银币光亮如初,铁刀铁矛铸迹斑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银铜铁都是重要的金属资源 B.金银的化学性质比铜铁更稳定
C.自然界中,金、银、铜、铁主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第12页(共24页)
D.可以用银、铁、硫酸铜溶液验证银、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分析】A、根据常见的金属资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铜、铁、金、银的金属活动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的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D、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银铜铁都是重要的金属资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B、金银的化学性质比铜铁更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C、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的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没有天然的金属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银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能验证银、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金属元素的存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0分)下列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2+O2=2H2O
B.2NaOH+H2SO4=Na2SO4+H2O C.2Fe+6HCl=2FeCl3+3H2↑ D.2KMnO4
K2MnO4+MnO2+O2↑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反应是在点燃的条件下进行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故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为2NaOH+H2SO4=Na2SO4+2H2O,故错误;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
第13页(共24页)
FeCl2+H2↑,故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9.(2.00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正确。
【解答】解: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第14页(共24页)
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2.00分)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捂号内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A.A
B.B
CO2(HCl):通过NaOH溶液后用浓硫酸干燥 N2(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MnO2(KC1):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KNO3溶液(KCl):加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C.C
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Cl能与适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第15页(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