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说明书(摘编)
第一部分 历史研究 1 历史研究 1.1 古城的演变
阆中历史悠久,仅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阆中县算起,迄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一直是川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汉初至现在经历两千多年,古城位置基本未动。 1.2 街区的演变
阆中古城选址,有效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顺着等高线走向的街道和建筑。县城有91条街道,街道呈棋盘式布局.
2 街区价值分析
1984年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情感价值、使用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
3 街区特色分析 3.1 整体风貌特色 3.2 建筑特色
阆中现状保存较好、有特色的古民居院落共12座,其建造形式吸纳了北京四合院和南方园林建筑的优势,多为串珠式品字型和倒天井型。其建筑结构多为穿斗构架,富有韵律感的双坡屋顶.。街巷后建筑布局多是四合院、一颗印、一字形、多字形(即不规正对称的四合院组合意即多子、多幅、多寿)。 3.3 街巷特色 阆中古城的街巷,继承了中国传统城市棋盘式的格局,按南低北高的地形特征沿东西和南北向布局,主要街道之间由街巷联系,整体形成古城道路网体系。传统街巷宽度大多在2~8米不等。传统街巷既是交通空间也是古城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各种公共的城市活动多在街巷内进行。
阆中古城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多为一层,有1.2~2米宽的由挑枋或檐柱支撑的檐廊,为行人提供遮阳避雨的空间,也是沿街进行商业活动的交易空间,
4 街区面临的问题分析
4.1 历史街区面临功能性衰退
4.2 风貌正面临现代多层高层建筑的侵蚀。
4.3 街区的市政设施不完善,院落内厨卫设施不配套。
4.4 多数木结构建筑由于常年缺少正常维护和维修,房屋急待进行整治。
4.5 街区房屋存在潮湿,采光、通风不良,热工性能不佳等问题,室内环境需要改善. 4.6 古城建筑多为私人所有,而房屋所有者又以低收入者为多,没有能力自主进行全面而正确的保护和维修。
4. 7 嘉陵江防洪与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矛盾.
第二部分 规划研究
1 规划范围
阆中古城保护区位于阆中城区西南部,北临新村路,东靠张飞大道,西南以嘉陵江为界,面积为178.40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63.08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115.32公顷。
2 规划原则
真实性原则 保存历史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首先应当遵循的,各项整治工作应当围绕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展开。
整体性原则 以现存文物古迹和大量历史建筑为基础,完整保护构成阆中风水古城的整体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
协调性原则 对建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应包括它们的环境和相关诸多要素。古城内的改建和新建建筑应遵循保护城市传统机理连续性和逻辑性的原则,在建筑尺度、组合关系、色彩、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与传统环境协调。 可持续性原则 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处理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以有机更新为基础,循序渐进,在整体保护的同时,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地段,最终使古城区和新城区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公众参与原则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直接牵涉到街区内每一个住户的利益,不仅需要政府的执行,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不仅利于政府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得到居民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3 规划目标
3.1 保持阆中古城保护区现存的历史风貌,保护留存的历史信息,包括古城的格局、传统街巷和景观特征等。
3.2 在保护古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有机更新,改善整体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利用自然山水和风水城市的优势,创造现代优质的人居环境,
3.3 挥古城优势,突出古城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开发以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主的多类型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古城阆中的经济发展。
4 保护内容
4.1 保护历史街区与嘉陵江、周边山脉共同形成的古代风水城市的整体景观。 4.2 保护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和其他有价值的建筑或建筑局部。
4.3 保护其他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
5 用地功能调整 (附表1、2)
6 建筑和院落的保护与更新
保护与更新方式:保护 修缮 维修 改善 改造 整治
7 街巷保护与道路交通 7.1 街巷保护
城内的道路以北街、双栅子街和西街、武庙街为贯穿南北和东西十字轴,沿线集中了古城主要的公共建筑,也是传统城内的主要商业街。而笔向街、白花庵街、屏江街等则是传统的居住为主的街区,由于多是官邸和富商的居所,因此建筑等级较高。 7.2 道路交通
7.2.1 现状
保护区内当前已不允许通行货车,但允许小型机动车通行, 7.2.2 规划
在保护区的主要入口处应当进行必要的处理,如设计小规模的集散广场、进行绿化分隔或设置传统的入口标志等,起景观引导和空间界定的作用。
保护区内的道路断面按原有道路的宽度进行设计。道路断面大致控制为三类:1、保护区主要道路,断面为8米左右;2、保护区次要道路,断面为5米左右;3、保护区小街巷,断面为2~3米。道路的铺装宜按原有的青石板路面进行修补,重新铺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用仿石砼砌块。
8 历史景观的保护和恢复 景观规划的原则是,突出阆中传统风水城市山水城的空间布局,保护和恢复古城明清时期的整体风貌,创造具有川北丘陵地区特有的生态型园林式的城市。 8.1 景观分区
保护区特色景观区包括:传统商业街景观区、传统生活居住景观区、传统文化景观区、滨江休闲娱乐区等。 8.2 江路南段规划
醋房街至管星街滨江段规划建筑基底面积为10828平方米。 在滨江路南段皮坊街和高家坎街南侧恢复古民居院落的原因,考虑到是由于滨江路的修建拆除了皮坊街和高家坎街南侧的古民居院落,破坏了历史景观环境,故规划建议恢复。恢复历史景观的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恢复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尽可能恢复历史风貌特色。
8.2.1 道路规划
保留皮坊街和高家坎街原有路面,局部损坏严重的地方进行适当修补或替换。向南拓宽至5~6米,允许急救、防洪、搬家和沿街店铺送货车辆能够驶入。皮坊街和高家坎街两侧建筑可以是居住或商业店铺。(图2-10、11)
恢复下华街、中新街和县学坝街等街道与嘉陵江的关系,即街道通过坡道和石阶直接入水。恢复时应尽量发掘出原有石阶,在原有石阶两侧适当拓宽铺以新的仿石石阶,但应保持街的形式,不能太宽,更不能为了照相建广场。
在不影响行洪断面的前提下,同意滨江路从堤外下面通过。堤上宽度4~5米,被下华街、中新街和县学坝街等街道分断后,在中间建筑之间另开小街与皮坊街和高家坎街相连。堤上平时可以作为茶座和休闲观光。
8.2.2 建筑设计
皮坊街南侧建筑的恢复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应将建筑设计成传统民居大院的形式,建筑的形式、体量、尺度和色彩应当与街北侧现存的民居建筑相协调。特别是屋顶的大小、屋脊标高、坡度、材料和做法应当和街北侧的建筑一致,即使建筑平面是较大的空间,屋顶也应当按传统的尺度分解成几个进行处理,并有高低错落。考虑到地形的高差问题,临皮坊街一侧建筑限高两层,临江一侧建筑限高一层,建筑的高差问题在院落内通过台阶进行处理。总体建筑高度不超过皮坊街和高家坎街北侧建筑高度。沿江立面不能做成商业店面形式,应采用石材或砖砌,并考虑防洪要求加固。
码头造型应古朴自然,采用长方形,不要太花哨。 8.3 滨江路西段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