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十一五”口岸建设发展规划报告

序 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特别是基础原材料工业、出口加工制造业正加速向我国长江三角洲港口地区集聚。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面临着二十一世纪初带来的重大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实施沿江开发、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南通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发展基本思路。抓好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梯度发展,实施江海经济联动开发是未来几年乃至我市第十一个五年经济计划(2006-2010年)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口岸事业是为地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促进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报送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以及凡未列入规划的口岸项目今后上级部门将不予审批受理的工作要求,由市口岸管理委员会主持,各有关部门参加,通过认真调研,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统一修改评审的做法,编制了南通市第十一个五年口岸发展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最终上报批准后的十一五规划将用于规范和指导我市十一五期间的口岸建设发展与管理工作。

第一章 口岸十一五发展实施基础和战略目标

一、发展基础

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经济带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正积极承担起江苏省十一五发展战略“苏中崛起”龙头城市历

史重任。南通港位处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54″,北纬32°45″。距入海口公里,距吴淞口120公里,距南京264公里。港口在海、江、河的交汇处,是海轮进江后长江北岸第一个可停靠的港口。开展水水中转业务是南通港的鲜明特色,从长江口出海可达我国沿海和世界各地港口;长江上溯可通皖、赣、湘、鄂、川及滇、黔、陕、豫等省;内河运输通过通扬、通榆、通吕等苏北运河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相贯通,水路运输体系十分发达。近年来,苏中高速公路网建设迅速,在建沪崇苏高速公路通道和苏通大桥将于2008年正式贯通,届时南通开放型经济将完全融入上海经济区1小时城市经济圈。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十一五期间会将南通港口与京沪、陇海铁路大动脉联结起来。航空运输主要开通至北京、广州等地的专线航班,十一五期间将根据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日、韩投资企业较为集中的产业优势,在努力开通国际货运包机业务的基础上力求申请南通兴东机场空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全市日臻完善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框架将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口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实现经济与文化交往的门户,是人员、货物进出的通道。南通港水运口岸1982年11月经全国四届人大第25次会议批准正式对外开放。20年来,口岸事业在南通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口岸机关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口岸外贸运量从1983年40万吨,到2002年746万吨,2003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见附表)。口岸对外开放码头从80年代初的3座,发展到2003年27座,南通全港万吨级以上泊位总数已达29座(见附表),全市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南通口岸与沿江苏南港口城市相比,目前在港口建设规模、港口进出口运量上暂还不具备明显优势,但是在土地资源、江海深水岸线资源、空间环境容量等发展后劲方面优势突出。淡水资源丰沛,土地逐年增长,每年江海岸潮汐涨落泥沙淤积使陆域向外延伸25-30米,净增土地可达5000亩以上,本区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沿江和沿海深水岸线资源的市。沿江岸线219公里(主江岸线166公里,洲堤53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有公里,目前已利用公里;沿海岸线203公里,其中可建10万吨级以上大型海轮泊位条件的有如东洋口、启东吕四两处,深水岸线可达20多公里。上述资源优势,为未来南通港口口岸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南通拥有的沿江、沿海深水岸线之长,建港地理位置、经济腹地条件之优越在全国也不多见,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对港口运输服务依存度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问题还未能彻底解决,而国际航运业船舶大型化、港口深水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为有效降低国际航运成本,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本地区范围内拥有丰富深水港口资源尤为显得可贵。尽管海港开发建设成本比长江内河港口要高出许多,可先进的生产作业方式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带来的突出社会、经济效益仍然牢牢地吸引着诸多跨国集团前来积极寻求战略投资和发展。上海市为打造在西太平洋地区国际航运中心的坚实地位正倾力到沿海开发建设大小洋山深水港区。浙江正积极推进宁波与舟山港口组合,山东则全力建设青岛港,周边各省市都有其雄心勃勃的主枢纽港发展战略构思和举措。我市拥有江苏省在长江口外最佳的深水资源,必须承担起建设我省沿江龙头港口口岸的历史重任,加快港口开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