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作业-最新教育文档

一、选择题

1.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解析:选B。仔细解读材料,“祀”指祭祀,“戎”指战争,所以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

2.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 )

A.汉 B.唐 C.南宋 D.明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燃料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礁”即焦炭,在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下图是甲骨文中四个字,依次是“桑”、“蚕”、“丝”、“帛”。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根据材料和所学,甲骨文中出现“桑”、“蚕”、“丝”和“帛”,反映了商朝时丝织业已发展起来,结合各选项,①和③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丝织业属于手工业,不能说明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④说法错误,商朝的普通百姓只有着麻、葛衣料。 4.(唐)杨国忠专权时,“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因农民无专门技术,结果是“费力无功”。韦纶建议“厚悬市估价。募下晓者为之”,“由是役用减而鼓铸多”。这个变化反映的是( )

A.为政者应轻徭薄赋 B.韦纶重农抑商

C.杨国忠滥用民力 D.雇募制提高了劳动效率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内部出现的生产关系变革: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到“厚悬市估价。募下晓者为之”。

5.《国语·论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第 1 页

解析:选D。注意材料信息:王公依靠各地进贡物品生活,大夫依靠自己的封地生活,士依靠自己的田地生活,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务官府所得而生活。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A、B、C材料体现不出来,D体现“工商食官”,正确。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等待被雇佣的现象,这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有关,故③不正确。“四方无籍游徒”说明①正确,“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说明②正确。资本主义萌芽重要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材料中等待的雇佣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映,④正确。

7.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解析:选D。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日渐衰落。

8.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有( ) ①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③规模不断扩大,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成相应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考查我国的手工业的发展历史。①②③④都是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材料二 唐代开始,官营作坊因人手不足,出资临时雇佣工匠,称为和雇匠。中唐以后,和雇匠逐渐增多。宋代的工匠大多系雇募而来,控制相对放松,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报酬。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政府再出钱雇募工匠进行生产。

第 2 页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什么问题?从材料二看,针对这一问题,唐朝以来官营手工业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弊端和官、私手工业的消长,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思考分析问题。第(1)问主要是思考在工匠管理上,官营手工业的弊端和官营手工业内部关系的调整。第(2)问考查官营手工业的衰落和私营手工业的兴盛。

答案:(1)问题:官营手工业在管理上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的匠籍制度,不利于调动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变化:征役制到雇募制。原因: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

(2)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课中思考题

1.比较各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教材P17)

提示:一是从丝、麻、棉等衣被原料及成品的特点入手,可得出:棉布价廉于丝,质优于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欢迎的衣着材料和御寒品;二是从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技术改进以及与植棉地区的扩大入手。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副业,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工具,在棉纺织工艺上为技术革新做出了贡献。明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织物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2.从生活需要出发,想一想,陶器为什么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出来?(教材P17)

提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分析:(1)新石器时代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陶器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不但发生分工而且各自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2)先民们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定居生活;(3)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泥土的物理、化学特性有了较多的了解;(4)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几十万年用火的经验,了解到火不但能御寒、驱走野兽、烧烤食物,还能改变物质的性能,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火。

3.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教材P18)

提示: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官府的需要;

第 3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