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专项练习题库

A.欧阳修 B.柳宗元 C.韩愈 D.孟郊 129.“节显治事堂”反映了段太尉性格的( )

A.刚勇 B.柔中见刚 C.仁慈 D.廉洁 130.《段太尉逸事状》写段秀实赴郭晞军营,是为了表现他的( )

A.仁信爱民 B.识见卓识 C.高风亮节 D.刚勇无畏 131.《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以勇气制服的人是( )

A.郭晞 B. 焦令谌 C.朱泚 D.白孝德 132.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柳宗元 133.“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出自(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134.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的文艺创作思想是( )

A.陈言务去 B.穷而后工 C.胸有成竹 D.稍纵即逝 135.下列文章是记人散文,又是文艺随笔的是( ) A.《种树郭橐驼传》

B.《故都的秋》

D.《论学问》

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36.《东坡乐府》是苏轼的( )

A.文集 B.诗集 C.词集 D.曲集 137.侯方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明朝末年曾参加过( )

A.几社 B.复社 C.白莲社 D.船山学社 138.下列属于侯方域的文集的是( ) A.壮悔堂文集

C.渭南文集

B.乐章集 D.昌黎先生集

139.《马伶传》一文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特点是( )

A.顺叙

B.倒叙

C.平叙

D.插叙

140.《马伶传》一文的文体是( )

A.传记 B.游记 C.回忆录 D.随笔 141.《马伶传》的中心意旨是( )

A.反映当时金陵梨园的激烈竞争 B.讽刺当朝宰相顾秉谦

C.叙述名演员马伶一生经历 D.赞扬马伶深入生活、精益求精的精神 142.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暗含讽刺当朝权奸之意的是( )

11

A.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B.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 C.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143.《马伶传》所讽刺的真正对象是( )

A.李伶 B.严嵩 C.顾秉谦 D.杨继盛 144.下列作家属于明代\后七子\的是( )

A.李密 B. 侯方域 C. 马致远 D. 宗臣 145.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是( )

A.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B.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C. 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 D. 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146.下列作品运用了倒叙手法的是( )

A.《苦恼》

B.《麦琪的礼物》 D.《风波》

C.《米龙老爹》

147.下列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

A.茅盾 B.鲁迅 C.郭沫若 D.成仿吾 148.擅长用“自叙传”的方式进行写作的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作家是( ) A.鲁迅 B.巴金 C.郁达夫 D.茅盾 149.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岛的作家是( ) A.闻一多 B.郁达夫 C.艾青 D.戴望舒 150.《故都的秋》一文选自( )

A.《话匣子》 B.《闲书》 C.《屐痕处处》 D.《往事》 151.郁达夫的最后一本散文集是( ) A.《春风沉醉的晚上》

B.《屐痕处处》 C.《薄奠》 D.《闲书》

152.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用“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来阐明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色彩浓、回

味永,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是( )

A.比喻和类比 B.比喻和对比 C.借代和类比 D.借代和对比

152. 郁达夫曾担任主编的文学刊物是 ( )

A.《收获》 B.《创造季刊》 C.《莽原》 D.《现代》 153.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风格是( ) A.感情真挚、格调清丽 B.歌颂母爱与自然 C.追求光明、文笔清新 D.绮丽纤侬 154.巴金的描写旧家庭的腐朽和对人性的摧残的作品是( )

12

A.《寒夜》

B.《灭亡》 D.《爱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155.《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 )

A.议论文 B.抒情散文 C.游记散文 D.叙事散文 156.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 )

A.《雾》《雨》《电》 B.《家》《春》《秋》

C.《幻灭》《动摇》《追求》 D.《春蚕》《秋收》《残冬》 157.奠定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长篇小说是( )

A.《寒夜》 B.《家》 C.《生之忏悔》 D.《灭亡》 158.《爱尔克的灯光》选自巴金的散文集( ) A.《静夜的悲剧》 C.《生之忏悔》

B.《旅途随笔》 D.《龙·虎·狗》

159.《随想录》的作者是( )

A.巴金 B.余秋雨 C.史铁生 D.钱锺书 160.《爱尔克的灯光》中,“我心灵的灯”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是( )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 B.美好希望的坡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61.与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主题相近的作品是( )

A.《寒夜》 B.《爱情三部曲》 C.《憩园》 D.《家》 162.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中对姐姐悲惨命运的回忆诉说,主要目的是( )

A.揭示人生命运的\偶然\和\意外\ B.揭露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C.表达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D.怀念姐姐,悼念亡姐的不幸 163.贯串《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 )

A.故居的变迁 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我心灵的灯”的引导 164. 《爱尔克的灯光》中,故居照壁上所题之字是( )

A.业精于勤 B.长宜子孙 C.克己复礼 D.诗礼传家 165. 下列对《听听那冷雨》的描述不准确的有( )

A.勾画出一个白发游子的形象 B.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

C.表达了对悲剧式爱情的追怀 D.描写了初春季节漫长雨季的感受 166.《听听那冷雨》中\疏雨滴梧桐\句出自( )

13

A.李清照的《声声慢》 B.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C.白朴的《梧桐雨》 D.秦观的《浣溪沙》

167.《听听那冷雨》一文时空不断变化和转移,文中没有写到的地方是( ).

A.大陆 B.台湾 C.美国 D.英国 168.余光中属于( )

A.七月诗派 B.九叶诗派

C.朦胧诗派 D.蓝星诗社

169.文章流露出世事沧桑、韶华不再的心理感受的是( ) A.杜甫《望岳》

B.王维《终南山》 C.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D.白居易《长恨歌》

170.《听听那冷雨》的作者是( )

A.余秋雨 B.余光中 C.郁达夫 D.鲁迅 171.《听听那冷雨》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 )

A.对人生遭际的苦叹 B.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C.对雨的喜爱之情 D.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172.史铁生的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 (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B.《我与地坛》

C.《务虚笔记》 D.《墙下短记》

173.《我与地坛》中,用种种事物来类比四季,其整体象征意味是( )

A.对自然景物的复杂感受 B.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感受 C.对人生命运的复杂感受 D.对各种知识的复杂感受 174.《我与地坛》意在言外,落笔地坛,却着重表现( ) A.父亲对儿子的爱 B.爱子对父亲的爱

C.母亲对儿子的爱 D.丈夫对妻子的爱

175.《我与地坛》:“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的苍凉.”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拟 B.比喻 C.夸张 D.借代 176.以知青生活和残疾人命运为创作题材的当代作家是( )

A.张洁 B.沈从文 C.史铁生 D.茹志娟

177.《我与地坛》中,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精神的景物是( A.“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 B.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

C.忧郁而镇静的苍黑古柏 D.“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 178.《我与地坛》中,地坛和母亲对“我”来说相同的意义在于( )

14

) A.) A.母亲到地坛中找我 B.都在为我默默祈祷 C.都是为我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 D.都给我人生哲理的启迪 179.《拣麦穗》的作者是( )

A.张洁 B.沈从文 C.史铁生 D.余秋雨 180.《拣麦穗》中写到柿子树顶上的“小火柿子”、“红的透亮”其含意是( ) A.象征卖灶糖老汉美好的心地 B.作为映衬的景物来写 C.象征作者纯洁透亮的感情 D.表达无意中发现的惊奇心情 181.张洁的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 )

A.方舟 B.沉重的翅膀 C.爱是不能忘记的 D.祖母绿

182.文风优雅醇美,以“人”和“爱”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当代著名女作家是( )

A.舒婷 B.宗璞

C.张洁 D.茹志鹃

183.《拣麦穗》中写到柿子树顶上的“小火柿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拟 B.比喻

C.对比

D.象征

184.“卖灶糖老汉”的性格特点是( )

A.天真烂漫 B.爽朗风趣

C.坚毅执着 D.自强不屈

185.《拣麦穗》开头部分的作用是( )

A.先声夺人 B.内容的涵盖 C.开门见山 D.造成悬念 194.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形成于( )

A.汉代 B.唐代

C.西周 D.宋代

195.配合着音乐歌唱的艺术形式是( )

A.诗

B.词

C.曲

D.赋

196.词的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是根据( )

A.字数不同 B.结构不同 197.曲兴盛于( )

A.唐 .B宋 C.金 D.元 198.曲不同于诗词的独特之处是( )

A.押韵 B.为长短句 C.用衬字 D.和乐 199.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是( ) A.诗

B.词

C.曲

D.赋

C.曲调不同 D.音乐不同

200.被称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学形式是( )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