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答案14

河南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6分)

2、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6分)

3、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突破了度的界限,是量的渐进过程的中断。(6分) 4、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6分)

5、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社会形态的发展史自然历史的过程(6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5分)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因而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10分)

2、简述实践是评价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5分)

(2)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 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5分)

(3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表现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 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

第1页(共3页)

考试科目代码: 653 考试科目名称: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义和不可知论。(5分)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哲学基础及其性质。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对于我们理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0分)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这决定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5分)

4、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理论。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况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这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种历史形态。(5分)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在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10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它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10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可以称为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型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有区别的。特殊性比普遍性丰富,普遍性只是概括了特殊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会相互转化。(10分)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是理解矛盾及其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其次,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再次,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10分)

第2页(共3页)

2、运用人民群体是历史创造者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承认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认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只有人民群众,首先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坚力量的。(10分)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0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10分)

第3页(共3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