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思路,探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项目式学习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围绕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驱动性问题、形成具体探究问题和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过程、形成和交流探究结果、反思评价。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以及当前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而生成对知识的理解。构建性学习应该以深层理解为核心目标,而深层理解的体现之一是能够在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情境中综合地、灵活地应用知识。为了建构深层的理解,应该将学习活动设置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通过跟进性探究来进行持续性的知识建构。
3、谈谈你对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答: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代三大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主张知识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学习者应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相互作用,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该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领域,生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情境性学习、锚式情境性教学。 认知学徒制是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学生观察专家师范某种活动,在教练的辅导下,学生尝试进行这种活动,随着活动的进行,外部支持、引导逐渐减少,学生不断对自己对所学到的知识和过程策略进行思考,用语言进行总结,学生对自己的进展过程进行反思,将自己当前的活动表现与最初的表现做比较,与专家的做法进行比较。学生以新的没有尝试过的方法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体现在实践共同体成员的活动和文化之中,学习者通过对该共同体的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形成这种知识。锚式情境性教学将学习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钩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次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检和思考问题。学习不简单是学习者个人完成的认知活动,而且同时是
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学习是通过活动参与而实现的文化内化过程,学习者通过逐步深入地参与蕴含着某种文化的实践活动而理解有关的活动方式和规则,建构有关的知识技能。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作业题:
1、谈谈你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内涵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2、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
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第八章 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