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考365.COM
⑤文字:汉字的结构(2)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至于语言和社会,自不待言:古代汉语之所以为古代汉语,正是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好例证。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文观念的发展,铸就了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分水岭。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无一不体现在语言本体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课程教材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文选:此为感性认识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学体裁的古文代表作品,帮助自学者辨析、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常用词词义;一是常识:此为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律以及一些其它的基本知识如修辞、古注、标点、今译、诗词格律、工具书等,使读者最终能够达到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和正确分析相应文言语法现象和阅读材料的水平。除此,教材篇首的3篇文章:《序》、《凡例》、《绪论》,提纲立领,切中肯絮,弥足读者细心阅读体会。
2、文选部分除唐诗宋词13首外,共53篇。其中,精读篇目25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〇”标示;背诵篇目10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标示。从自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除背诵篇目务必精熟之外,其它篇目,由于同样皆为古文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著名佳作,因此,精读和泛读篇目,其实不宜再分,自学者一定要认认真真,全部吃深读透,做到字词能详,句段能析,篇章能译。
3、常识部分共有22节,份量颇足,学习记忆上可以和《语言学概论》联系起来,借助语言学理论的大背景来看待和解析这22节文言常识的逻辑架构。我们知道,从大的角度来讲,语言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大版块:语言本体、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思维;语言本体之中,又包括了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等子系统;子系统之中,词和句子又是2个最重要的单位,承载着语法和语义系统不同层面上的功能意义。22节常识,基本涵盖和体现了前2大版块的内容,并且,显而易见,词和句子的功能地位,非常突出。我们不妨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按语言学本体的有关知识,分列检视如下(注:“()”内数字表示常识的第几节数、“【】”内注脚表示相应的语法单位):
①语音:古今语音的异同(19)、古音通假(20)、诗律(21)、词律(22) ②语汇: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古书中的用字(3)
③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7)、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8)、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9)、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0);代词(11)、副词(12)、介词和连词(13)、语【句子层面】气词(14);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5)、古书的注解(16)、古书的标点(17)、古文今译(18)【词层面】
【语篇层面】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思路梳理之后,课程知识的学习线索,也就相应清晰:对于文选部分,没有任何捷径花招可言,逐篇逐段逐句逐字理解辨析即是;对于常识部分,可在理解上述逻辑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课材最后【附录】部分的考试大纲进行。该考试大纲非常精湛,是站在一个总体的制高平台上,对教材文选、常识2部分知识以及与学习考试相关的古文阅读、句读、分析、翻译等考核要求的有力归纳,足以帮助自学者透过53篇古文文选和22节文言常识的纷繁点面,厘清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笔者将其整理如表3-2-1所示。其中,在编排次序方面,兼顾上述语言本体的知识分类和实际的内容要点,笔者作了某些调整和归并,相信并不妨碍而是更加有助于读者的记忆理解。附带说明的是,该学习线索表中的第壹大部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也是本课程【笔记】栏目的目录。通过这种统一的方式,希望可以让读者沿着清晰的学习线索,逐一掌握教材中的相应知识点。
2、各相应知识要点,罗列如表3-2-2所示。
④语义:古今词义的异同(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同义词的辨析(6)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
1 第三册 语言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考365.COM
《古代汉语》学习线索概览表 表3-2-1
考核项目 考核目标 考核要求 1、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与汉字本义的关系 1、一字多义现象 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词类活用;代词 1、认识繁体字、简化字;异体字、正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2、正确辨识常见古体字、通假字、读音、意义 3、一般实词及其意义;同义词 4、双音节词语 5、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意动、名词/数词-状语 2、汉字书体的演变 2、古今词义的变化 2、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3、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 3、同义词及其辨析 3、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和省略&特殊句式 4、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常见格式 一、文字 二、词汇 三、语法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四、修辞 五、古注 六、音韵 七、诗词格律 八、工具书使用 一、语言现象的分析解释 6、正确辨识各类代词,正确说明其意义、语法功能并翻译成现代文 7、正确辨识文言称数法,尤其是“三”、“九”一类非实指的称数法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 8、正确辨识各类常用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 9、正确辨识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不同的常见结构(如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组结构和一些特殊的习惯格式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 10、正确辨识常见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疑问句等)并正确翻译成现代文 11、理解文言古注及其注释用语 贰、古文阅读 12、理解文言常见修辞 二、文选背诵 正确默写、注音、注释 1、正确断句、标点 【点破】传统句读把该凡是不该断句而加以断句、或是该断句而未加以断句的现象,都叫“点破”。古书标点致误主要有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原因。 三、古书句读 2、正确辨识书名、篇名、引语,并正确使用书名号、单双引号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①正确地点断句子,必须注意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且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②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③注意句子的层次结构,尤其是有关语法方面的分句结构、逻辑关系、上下文意义的相互隐含和提示等。 1、材料中的各个字词意义必须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被省略的成分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补出并添加括号。 四、古文今译 2、材料中的各个句子的语气必须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材料中的某些修辞表达方式如委婉、用典等,必须作尽可能保留原意的表述;材料中出现的被后世当作成语的句子、词组,译文中应按其固有意义翻译成现代文。 3、凡古今不同的句式、语法等,必须在译文中转换为恰当的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无法直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恰当的意译。 4、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专用语如人名、地名、国号、纪年等,不得轻易改为现代说法。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
2 第三册 语言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考365.COM
《古代汉语》知识要点概览表 表3-2-2
一、文字
1、汉字的形体结构:
3、汉字书体的演变:
①象形 ③会意 ④形声: ⑤假借 ⑥转注
-形符和声符的结构关系:
-形符和声符的特殊结构:
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 结合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具体文献用例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下形上声 -外形内声 -内形外声 -合成字作为声符或形符 -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省形和省声 -讹变
-形符只占一角 -声符只占一角 -形符藏在声符中间 -声符藏在形符中间 -声符和形符互相穿插
(六书“四体”“二用”) ②指事
2、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①本义:
②本义探求原则: ①大致演变历程:
②古今字:
③异体字:
④繁简字:
商代金文、甲骨文→周代金文、史籀大篆→秦代小篆、秦隶→汉代隶书→魏晋楷书→沿用至今
②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西周后期宣王幽王时代,金文中基本不用肥笔,汉字由图画性向符号性过渡,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破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两方面的变化: -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 -古字假借为其它字,本义另造今字 -古字用于引申义,本义另造今字 -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引申义另造今字
坏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彻底改变古文字以圆转为线条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
4、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 ①假借字: -狭义异体字: 指读音、意义相同(通常包括古音、本义、各个义项)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广义异体字: 包括狭义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 -同形字 -两字共简为一形
(注意区别) -同音替代字
汉语言文学自考参考文丛下编
3 第三册 语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