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ful Documents
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课内测评 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课外研究 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收获分享 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都德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板书设计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韩麦尔先生: 热爱学生、道德高尚、 热爱祖国、恪尽职守 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 点评 Useful Documents
31
Useful Documents
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 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 设计反思
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7 土地的誓言 教材版本 部编课版 时 1 这对于初一 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学情分析 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之前,务必 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 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教材分析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标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准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Useful Documents
32
Useful Documents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3、品析课文中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学生活动 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录开放导入 像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 3、配乐朗读,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等把握和处理。 活动一 4、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和词语来。 体验活动 5、学生根据朗读要求,自由朗读。 教师活动 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范读课文。 2、以典型段落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品读课文,让活动二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进行深层和体会并深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些句子。学生互评 次的探究。老师指导。 1、人称变化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交流分享 2、大量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3、移情于物,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感情 课内测评 以《我爱这土地》写一段话,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配《在松花江上》音乐,小声朗诵第二部分,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点评 教师指导 批注 课外研究 教师指导 Useful Documents
33
Useful Documents
1、人称变化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收获分享 2、大量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3、移情于物,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感情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
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8 木兰诗 教材版本 部课时 1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教师指导 编版 学生经过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同时,又通过第一课时的自主预习,已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文言词汇得到积累和丰富。因此,这一课时要加强文章的诵读,学情分析 以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 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教材分析 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设计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Useful Documents
34
Useful Documents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师准备 三读诗歌,赏析写作特点。 课堂准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学生准备 2、熟悉诗歌,把握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赏析写作特点。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学生活动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开放导入 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导入新课 课。(板书课题。) 一、四次挑错 (一)(理解人物形象也有一个平常人的情感。) (二)(学习互文的修辞) 体验活动 活动一 (三)木兰想家不可爱。 (一)木兰“叹惜”不可爱。 (二)木 教师活动 批注 (四)(简要了解古代官制及男尊女卑的社会兰“买东西”背景。) 不可爱。 (三)木兰想家不可爱。 Useful Documents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