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细读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对于革命先辈及伟人的事迹, 学生们以前曾经接触过,学习中,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分析、理解,进而感受伟人对革命的忠诚和信心。但是对于以倒叙的手法叙述的回忆录,学生们接触的还不多,所以在教学中还将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加以指导。由于文章背景离学生较远,文中有些常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需加以引导。 【教学重、难点】

1、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3、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设计意图】抓住题眼、触发情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反馈。

(1)读词。(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 整体感知。

师: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的内容)。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从找时间、说事件中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适时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段的内容 三、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平。

【设计意图】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此环节设计可起到跨越时空,体会那令人难忘的岁月的教学效果。

四、独立阅读,走近人物内心。 1.自主阅读,圈点批划。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再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2.读中指导。

3.小组交流。(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当学生深入了解李大钊后,就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来,为烈士坚定的信念所震撼!由此看出:语文,正是依靠着文字向阅读者传递着信息与情感,只有 “读进去”,才能 “悟出来”。 五、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被捕前”这部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此时表达的是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观点可能不太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少说空话、套话,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预设如下: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2.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