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课程设置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上

三门任选一门,1学分);硕士生英语(4学分,必修)。

课程类型 B 课程名称 编号 授课教师或团队 学分 课程类别 (转型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法实践类课程、交叉前沿类课程) 哲学动态与评论 课程简介 (300字左右) 《哲学动态与评论》是面向哲学系所有硕士生和直播生开设的一门研究生必选课程。目前,课程由唐正东教授主持,课程教学团队由王恒教授、张晓东教授、张立锋教授、刘鹏副教授、周嘉昕副教授、邵佳德博士组成。课程分专题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研究的总体历程和当代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等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本课程是针对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开设的B类全系公选课。 本课程的缘由和目的:哲学不仅是科学的母体,在现代学科建制内,也属于人文学科或精神科学的范围,作为一门学科(更有八个二级学科)要求有自身的方法论思考和体系化构建。 具体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的历史演变历程、哲学与宗教、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生命的个体性原则、历史性与历史主义、作0101B0100 唐正东等 2 方法实践类课程 哲学研究方法论 0101B0200 王恒等 2 方法实践类课程 为源始经验的真理与程序性普遍性方法、普遍理性与生活世界和效果历史、逻辑与直觉、演绎与归纳、先验与经验、分析与综合、经典与诠释、继承与创新、作为教育学的哲学、文献检索与论文选题、学术规范等。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各自专业历年的优秀硕士论文,并做阅读报告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 010101C01 唐正东、周嘉昕 3 专业核心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核心课,承担教师为唐正东教授和周嘉昕副教授。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探讨两部分。在后一部分中,课程学习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和命名、劳动实践生产的逻辑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家民族和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共同体与社会、马克思著作中的人与物等专题展开。 马恩早期哲学著作选读 010101C02 张亮 3 转型期课程 《马恩早期哲学著作选读》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为对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莱茵报报》时期作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法年鉴》、《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进行历史考证、文本分析和理论解说。课程目的是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熟练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史。 列宁毛泽东哲学著作选读 010101C03 张传平、姜迎春 3 转型期课程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研究和创造性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崭新阶段“列宁阶段”。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推进到了“毛泽东阶段”。本课程精选列宁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进行研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进程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选读的列宁哲学著作主要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国家与革命》等,选读的毛泽东哲学著作主要是《实践论》、《矛盾论》、《关于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D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研究 010101D02 孙乐强 3 方法实践类课程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研究》集中讨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理论特征和当代发展。主要围绕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两次转变(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与唯物主义辩证法之间的关系、两个伟大发现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展开专题讨论。课程目的是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系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