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及教育管理特点

浅析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及教育管理特点

【摘要】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快速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及教育管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民族大团结,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撑。文章浅要分析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及教育管理的特点。

【?P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特点 【课题名称】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XY06。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越发重视。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族最多的省份。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基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灵魂,肩负着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任。云南地处祖国边陲,环境复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建设云南边疆地区的主力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是党、国家和人民高度重视的问题。加强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及教育管理特点的研究可以为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保证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意义。 二、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分析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自2002年建校以来,广泛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当然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截至2016年10月21日,全院共有在校生1806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874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15.91%。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的方式了解我校七个系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并进行了浅要分析。 (一)民族意识较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他们经过各级学校的教育引导,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多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由于受到民族氛围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尤其是藏族、回族等。并且,民族较为聚集的地区的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强于与汉族融合居住的地区,西北地区强于其他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小团体现象较为明显。同一少数民族或地区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较少与他人交流。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思想素质以及行为习惯存在明显的差异,不愿意融入大环境。 (二)求知欲较强

求知是人内在的精神需要。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面临

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索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强烈的认知欲求,这就是求知欲。求知欲强的人自觉地、积极地追求知识,热情地探索知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少数民族学生肩负着家庭和民族的希望,特别是家庭的未来希望寄托。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需要回到家乡,造福家乡人民。由于外面的世界与他们生活的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不辜负家乡的寄托,少数民族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带回家乡,促进家乡建设,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这要求他们在校期间不断充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求知欲很强。

(三)心理素质较差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大学生毕业后竞争激烈残酷,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阅历不足。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交通不畅,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另外,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从而导致眼光较为狭隘,交流圈子较小,阅历不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