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实验学校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121班,无答案)

滑县实验学校高一10月份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使用时间:2015年10月27日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八股文与科举制

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八股文,又称八比、时文、时艺、制艺、经义、四书文等,全文分八个部分,格式要求严格、死板。不管是乡试(省内统考)还是会试(全国统考),都是三场考试,“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清史稿·选举三》)。三场考试并不都用八股文,只有第一场使用,但由于第一场对于是否考中至关重要,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就当然被看成是紧密的连带关系了。

另外,虽然没有看到有关论证,但推测八股文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与试卷的评判有关。如果不规定文体,同样的题目就会有许多种类型的回答,而这对于评判者来说,难度是加大了的,而同一种八股文,结构的严格一致,很方便评判者对考生进行对比排队。林则徐曾经指出,科举乡试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可见评判用时非常短。由此可见,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应该是有利于迅速校阅的。明代的八股文,在最后有一个部分叫“大结”,是自由发挥的部分,但清朝取消了这部分,理由是容易做暗号给考官,可能也有不希望增加校阅试卷工作量的意思,当然谁也不会把这当做公开的理由提出罢了。

八股文事关圣贤微言大义、士人心术,又有利于考官评卷,再加上清人迷信文风关乎气运,于是虽然有人反对也没能动摇它的地位。何况,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急于在科举上找到出路,而科举非通过八股文这块敲门砖不可,所以事实上也形成了很大的一个市场。清人徐继畲把自己的一百多篇八股文结集,还选编明清的优秀八股文做批注,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示诸生行文法》,不厌其烦的讲解八股文的写作技巧。

但是到了近代,人们思考方向发生了变化,对“八股文空言无用”的观点渐渐达成共识,八股文也就从无用变成了有害。清人郑观应认为,八股文的教育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是严重的:一是徒然消耗了士人的生命,二是并不利于政治,三是导致了言行不一致的道德问题。一大批知识分子撰文历陈八股之弊,掀起了一股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潮。

但值得注意的的是,在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潮中,并不是所有观点都把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内容联系起来,更多的人反对的只是八股文这种文体而已。至于四书等科举的内容,许多人还是抱着极大地尊重态度的。在科举制改革问题上,因为八股文集中了最大的反对意见,所以成了科举改革的首选对象。当废除八股文从思想变成行动的时候,直接推动者的思想就变得很关键。康有为成了当时中国改革的民间倡导者和变法运动的领袖,而他在科举问题上,恰好是一个只反八股,不反“四书”的人。

八股文体,形式主义太强烈。在康乾的年代,它还可以用于心术训练,得到纪晓岚的认可,但到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袭,国将不国,八股取士不仅无法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而且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障碍。用康有为的话说,就是八股弊端有二,“能使天下无人才,一也。即有人才,而皇上无从知之,无从用之,二也。”因此,八股文在首次科举制改革中就落马毙命。

(摘编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1、下列关于“八股文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虽然八股文只有第一场才使用,但由于第一场对于是否考中至关重要,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关系被看得非常密切。

B.八股文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作者认为是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采用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有利于迅速校阅,清代取消了八股文最后可以自由发挥的部分可能与此也不无关系。

C.因为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要通过科举找到出路,而要通过科举必须掌握八股文,所以形成了很大的关于八股文写作的市场,还出现了专门讲解八股写作技巧的文集。

D.八股文并不是科举制的全部,所有反对它的人都反对这种文体,并没有把它和考试内容结合起来,但是由于集中了最大的反对意见,所以在首次科举制改革中落马毙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八股文事关圣贤微言大义、士人心术,又有利于考官评卷,再加上清人迷信文风关乎气运,所以没有人来动摇它的地位,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人来开始反对八股文。

B.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考方向发生了变化,逐渐认识到八股文空言无用,甚至有人认为它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矛盾,一大批知识分子也纷纷撰文历陈八股之弊。

C.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有很多人反对八股文,但这些反对八股文的士人中还是有很多以极大的尊重态度对待四书等科举内容,极力反对八股文的康有为就是其中之一。

D.作为中国改革的民间倡导者和变法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痛陈了八股的两个弊端,一是使天下没有人才,二是有了人才也无法让朝廷知晓和重用,他是废除八股文的直接推动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八股文全文分八个部分,格式要求严格、死板,不管是相当于省内统考的乡试还是相当于全国统考的会试,都要用到它。

B.八股文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除了有利于考官评卷和青年人求得出路之外,对统治者来说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例如在康乾时代可以用于心术训练,纪晓岚对此是认可的。

C.林则徐认为,科举乡试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评判用时非常少,而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有利于迅速校阅。“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说明了这一点。

D.八股文形式主义强烈,虚耗了士人的生命,不利于政治,还会导致言行不一致的道德问题。特别是近代,八股取士不仅无法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而且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障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中的“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比去,以手阖门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禊事,指举行祓禊活动。修,指从事某种活动。禊,古代一种民俗,每年农历三月上旬到水边洗濯,以清除不洁,消灾祈福。

B.流觞,一种在水边进行的游戏。在曲折环绕的水道的上游放置盛满酒的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觞,盛在杯子中的酒。

C.若合一契,像把一套符契合起来那样一致。契,是古代一种凭证,用竹木刻成,一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验证时合在一起。

D.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彭,指传说中的长寿人物彭祖,活了八百岁。殇,夭折,指未成年而死。“齐彭殇”是庄子的观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诗集序文记载了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活动,有时间,有地点,有参与者,文中生动的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尽情抒发了活动中的欢乐情怀。

B.美好的生活,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人们总是留恋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可是人总是要死的,欢乐终将失去。想到这些,不觉悲从中来。

C.作者认识到,对生死的感慨古人已经有过,而且后人也会如此,自己的感慨和古人后人是互相契合的。作者的人生之悲超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意义。

D.王羲之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当时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文中弥漫的消极情绪就是这一时代特色的典型代表,这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⑵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